-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一些不法中介借口“双学位”做招生忽悠
“你拿了两个毕业证书,别人会给你更高的工资。你拿了两个学位,按国家规定,双学位等同于研究生待遇……”
今年8月中旬,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的学生活动中心,听到一名自称是该校自动化学院招生办主任(特色教育)的张姓“中间人”的这番忽悠。
今年5月起,本报刊发《坑爹坑娘又坑娃的“校园小计划”招生》系列报道,披露了2011年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特色课程班(系非学历教育)招生时,一些不法中介打着“统招班”的旗号忽悠考生的情况。记者在追踪调查时发现,今年,一些“中间人”找到了“双学位”这一新借口。
张姓“中间人”这样描述着“曲线救国”办学历的方法:
第一步,是花两年的时间让考生拿到自考的学士学位。张姓“中间人”称,他与北京另外两所名校走了“自考合作”的路子,可以直接办出来自考的证书。
“因为你要考二学位,必须要有一个学位是国家认可的,所以第一步就是创造这个条件。”张姓“中间人”说,之后的第二步,也就是入学后的第3年,他会将送学生到北京一所外语类院校攻读第二学士学位。
按照张姓“中间人”的说法,这些“可运作的”第二学士学位的名额是跟国家统招一起批下来的,有些名额录取时不对外公开报名,学校内部很快招满。“比如,某矿业类大学,有一部分不开放社会报考,只针对煤炭企业的子女,我们外人报不了;有的则是针对自己本校学生报名。”
据张姓“中间人”称,与他“有合作关系”的那所高校今年可招30名第二学士学位的学生,专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其实需要考试,但交完钱给我后,你就不用管了,我全都给你办完。”他说,这就是大学录取的潜规则。
然而,记者在张姓“中间人”所谓的“合作院校”的《2012年第二学士学位招生简章》中看到,报考条件清楚地标明“2012年应届普教大学本科毕业生”、“往届普教大学本科毕业生”、“成教应届往届本科毕业生”等三种类别。报考者需参加英语、经济学基础两门考试,本科应获得“非经济学学士学位”。
该网站还显示,该校第二学士学位通常1月发布招生简章,5月可查询录取结果。而张姓“中间人”在高考后才与考生家长交谈,显然早已超过了这个期限。
临别时,张姓“中间人”补充说,第二学士学位唯一的不同,就是毕业之后没有派遣证,只有就业报到函,“就这一点区别”。
然而,中国青年报记者从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处了解到,张姓“中间人”并非该校自动化学院招生人员。他所谓的“曲线救国”办学历方法,实为借“双学位”名义的招生忽悠。
记者发现,近年来,网络上以“第二学士学位”、“双学位班”名义的广告频频出现,让人真假难辨。
但事实上,即使是大学期间修读双学位的学生,也未必清楚其中的差异。记者随机询问报考2012年福建秋季公务员考试的几名双学位毕业生,“什么是双学位,什么是第二学士学位”,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双学位也叫第二学士学位;双学位中本专业外的另一专业叫第二学士学位;拿了第二学士学位的,就是双学位……
记者调查发现,正是民间与官方两种版本“双学位”说法的同时存在,使得公众对“双学位”的理解并不统一,也为一些招生忽悠提供了借口。尽管我国1987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培养第二学士学位生的试行办法》中,对第二学士学位的开设、考试、录取、待遇等已有明确规定,但由于有资格开设第二学士学位的高校相对较少、程序繁琐,很多人并不完全了解此项政策。大学生们和家长更熟悉的,是如今校园比较常见的民间版双学位。
2009年3月,《科学时报》把那份试行办法形容为“已有22年历史、略显陈旧的文件”。在该报题为《福建出台“双学位”政策 教育部亟待跟进》的评论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是否会促使教育部改革第二学士学位教育政策,使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更加完善,将危机变成契机呢?”(实习生 卢义杰 记者 来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