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间隔年”继续“后毕业时代”
从校园到社会,从同学到同事,这似乎是毕业生最正常的人生轨迹。而近几年来“间隔年”的兴起,让“后毕业时代”有了更多可能。所谓“间隔年”(Gap Year),是青年因旅行方式的改变而总结出来的概念,指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途旅行(通常是一年),体验与自己当前生活“间隔”的环境,以更好地融入社会。
蒋方舟毕业后的第一年也是“间隔年”,6月去台湾、7月去伦敦看奥运会、9月横穿美国大陆,剩下的时间用来写书,她笑称“要是彻底不创造产值,还是有点惴惴不安”。蒋方舟说:“增加自己的游历,丰富人生经验,是唯一不会贬值的手段,否则青春太容易被社会和时代牺牲掉。”
对大部分刚毕业的学生来说,“间隔年”旅行一般是绝对的“穷游”。交通方式通常是徒步、骑车、搭车,住的通常是帐篷、借宿、青年旅社,也常常有人用义工的方式维持在异乡的旅途花费。当孙龙瞒着父母从成都踏上骑单车前往拉萨的旅途,老师同学对他的唯一要求是“活着回来”。“当时在实验室,学习科研状态极为不顺,我需要一个契机,改变现状。”孙龙说。
在路上,他遇到了瘦削内向的阿宝,广州某大学毕业,一年内辞职两次去旅行;遇到了直爽的特特,武汉工程大学刚毕业,自述“光辉的大学毕业季,该拿的证书都顺利拿到,却从未为自己活过”;遇到了两个90后女孩,高考刚结束,徒步背包,一路只搭免费车。在海拔5008米的东达山半山腰的“六方驿站”,遇到两个20多岁的小伙子,他们大学毕业后来这里当义工已经8个月,练就了不错的炒菜手艺。
孙龙认为,“间隔年”使年轻人暂时跳出熟悉的环境,在陌生地方更好地认识自己,之后重新回归现实,“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他刚回北京的两三个月,心还在路上,“但是这次经历让我的心更加勇敢、做事果敢,对生活也有激情,现在科研状态也不错哈!”
阿宝现在一家时装设计室工作,身为设计师的他开朗新潮,大改原来的沉闷;特特现在上海工作,说自己“仍有梦想”。最有“收获”的是车队中一位名叫CC的北京邮电大学学生,一路上依靠短信、QQ成功地追到姑娘,他一到拉萨就卖掉自行车,直接飞回北京去见新晋女友。
“年轻时候最重要的,不是赶着提前去做未来的事,而是努力去做只有现在才能做的事。”孙龙说,“当我望着高耸而静观一切的布达拉宫时,问自己为什么要走这一趟,我回答自己:当未来的某一天我怀抱中的儿孙要我讲个故事,我能摸着他的脑袋给他讲:‘2011年我23岁,在那一年的夏天……’”(实习生 蒋肖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