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江湖:职场机会主义者的诚信危机

2012年02月28日16:3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职场 诚信危机 黑名单 机会主义 更好的机会 毕业生

诚信是与成长相关的宏大主题

谁都需要成功的机会,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姿态优雅。

职场上的急功近利总会有些扎眼,因为与校园生活比起来,这里离功利更近。我们习惯于在职场范围内谈论“诚信与成功”的话题,以为这是20多岁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才会遇到的发展困境,进而埋怨“社会是个大染缸”。殊不知,这其实是个与成长有关的宏大主题,早就在每个人的生命剧本里埋下了伏笔。

大学女生的成就动机不是一时的。据我所知,那个女孩,在学校里是老师眼中红得发紫的好学生,懂事、认真、沉稳,但在同学中间却没什么人缘。有人告诉我,她过于世故,太知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了;还有人说,每次和同学发生冲突,她总能有办法让老师相信她才是受委屈的那一个。在这个女孩子的逻辑里,不论是讨老师喜欢还是在杂志上发表文章,这些都是稍纵即逝的机会,要竭尽全力抓紧、抓牢,最终为我所用。

还有罗松。我的朋友后来告诉我,罗松大学毕业时手握4张录用通知,在大多数同龄人还在为饭碗发愁的时候,他却可以挑挑拣拣。一方面,他确实足够优秀;另一方面,每次在最后的面试环节中,他总能表现得格外诚恳:贵公司是我唯一的也是最好的选择。

罗松从未觉得自己有什么不对,既然有机会,为什么不去争取一下呢?即便是入职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把“4选1”当成美谈,在别人的羡慕眼神中显示自己的优秀和成熟。

直到转会事件发生之后,同事们才有机会把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发现它们竟如此地一脉相承。

要“更好的机会”还是要诚信?

诚信在人的成长中无处不在。

学生时代,偶尔的考试作弊看上去无伤大雅,求老师改个高分似乎也是人之常情——事实上,一些老师确实会对学生们手下留情,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权当什么都没看见。而这么做直接的后果就是,当我们拿着高分考卷去申报奖学金、参评三好学生、争取保研资格时,会误以为这一切都是自己应得的。

好的结果会让过程中的瑕疵变得没那么显眼。唾手可得的成功太诱人了,以至于我们会在内心深处接纳那些过程中的不完美——更何况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会为小小不言的“机会主义”付出什么代价。

对绝大多数毕业生而言,工作的意义无非就是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一项上海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四成学生坦言在求职过程中有过不诚信行为,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像罗松那样,在拿到多个offer之后不断毁约。显然,“更好的机会”成了蛊惑年轻人打破诚信规则的潜在动力——当然,做这一切的时候,他们通常也会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

一边是大量被占用和浪费的就业机会,一边是数以万计求职无门的毕业生;用人单位付出了高昂的招聘成本,到头来却被意中人“放了鸽子”;还有师弟师妹们的前途,据说许多用人单位都表示,如果某个高校的学生毁约行为较多,表现出的整体素质较差,那么下一年招聘的重点将不会放在这所高校,甚至将其列入“黑名单”。

——这些所谓的代价,看上去都是由别人来承担的。而失信者却在一旁享受着小聪明带给自己的成功的乐趣,并把这当做成熟的标志。殊不知,如果这个逻辑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被一再确认、强化,如果做人的底线被成功的快感不断侵蚀,这才是最惨痛的代价。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