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以爱之名”补课不绝娃不堪重负竟称断绝关系

2011年08月26日10:47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补课 评价学生 保送生 人的发展 父母 教育行政部门 教育系统 回归教育 一夜成名 一夜暴富

7月29日,在湖北省宣恩县一家儿童舞蹈培训中心,孩子们在苦练舞蹈基本功。田 丹摄

从“虎妈”之争到“变态娘”之困,从个体的罢学,到群体的罢课,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面对沉重的补课负担,最近一段时间,孩子的痛、家长的痛、老师的痛,我们身边发生了太多。近日,湖北省武汉市一名普通母亲的帖子更让人心痛,“孩子要与我断绝母子关系,我也是为了他好……”

以爱之名,家长已让孩子承受太多;以爱之名,学校已让孩子承受太多;以爱之名,社会已让孩子承受太多。

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以爱之名”……

近些年来,因不堪压力,导致孩子同父母、学校间关系紧张的事件时有发生。

2009年,就有一封9岁孩童的“罢学保证书”让不少家长、老师陷入沉思:“我自愿不学钢琴、电子琴、二胡、舞蹈等多样,还包括绘画、武术,我长大后不怨妈妈、爸爸。”

2010年,湖南益阳六中一高二学生不堪补课之重,在网上发帖号召全国的中小学校成立“中国反补课学生联盟”,孩子们抱怨,“补课补到做梦都梦到了ABCD”。

2011年8月,一名武汉的小学五年级学生,不堪妈妈给予的压力,请求“签字画押”,同亲生母亲断绝母子关系。

……

这一切,不禁让人发问:我们的孩子与家长之间怎么了?我们的家庭教育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最值得深思的是,每每讨论这个话题,我们都会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委屈、家长委屈、老师委屈、校长委屈、教育行政部门也委屈……似乎所有与此事有关的主人公都很委屈,所有人都在说,“我们是爱孩子的,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爱……”

有这样一句话我们都很熟悉,“教育的目的与根本使命,不是让孩子们感到压力与不快乐,而是成就人的丰富心灵。”

让孩子幸福快乐、自愿主动地去享受接受教育的过程,其实,需要的不仅仅是以爱之名……

可怜的孩子,无助的家长——

还孩子快乐童年,难在哪儿

孩子们的委屈和拒绝是声声控诉,家长们的付出与努力是字字血泪。多少年来,似乎大部分人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状况:身边已罕见快乐的求学故事,所见的多是强迫、妥协,甚至是扭曲个性。

曾有专家这样评价,每一个孩子的学习智能都不同,执行能力也不同,强迫的教育方式,是以爱的名义在伤害孩子。

为什么会这样?媒体呼吁了多年,教育专家也在分析和提出建设性意见,但正如素质教育的推进一直步履艰难一样,“给孩子减负”、“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似乎还仅仅停留在美好的愿望。

有人说,导致现状的原因是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是传统教育观念在作祟,是就业的紧迫现实让人心生紧迫;有人说,是独生子女的现实让家长在孩子身上寄予了太厚重的期望;有人说,是因为培优市场的巨大利润引导了社会上教育的不良风气;有人说,是教育系统内部不合理的考核体系导致了“唯分数论”的现状……

年逾八旬、在教育战线躬耕了一辈子、深刻了解中国教育现状的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接受我们专访的时候,他的话发人深省:“当前,教育部门推进素质教育与社会以分数选拔人才之间确有矛盾。今天我们的教育常常受到三种拉力的影响:一是国家要培养合格的公民,希望他们成为有益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人才;二是家长把教育看成是敲门砖,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望子成龙,个个都想成拔尖人才;三是市场把教育作为逐利的工具。媒体则对这三股拉力推波助澜,有时会误导民众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这几种力量之间难以取得平衡,因此教育上的很多问题也难以解决。”

“今天我们要找到这几个拉力的平衡点,最终还是要回到‘人的发展’——这一教育问题的原点上。无论是国家希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接班人,还是家长希望孩子成才成龙,首先都要尊重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才能成为人才,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寻找让教育回家的路——

让教育多点理性,少点盲从

回到“人的发展”这一教育问题的原点上,这一命题无比深刻。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事件,相信很多人还记得。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有人问其中一位长者:“您以为在哪所大学您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老者说:“在幼儿园里。”“幼儿园?那种玩耍的地方,您能学到什么?”老者平静地回答:“我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码放有序,吃饭要洗手,做错事要道歉,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其实就是这些。”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我们也不想让孩子不快乐,但现行的教育体制这样、当下的竞争压力如此,我们也无奈……可是,请家长们不要忘记,分数高低是一时的,孩子能否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一个健全的人格才是终身的。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涂艳国指出,“很多家长坚持不能输在起跑线的观点是错误的。对孩子进行非理性非科学的高强度训练,往往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孩子逆反,甚至造成‘反教育’的结果。很多高中生到大学阶段之后,就彻底地放弃学习,高考之后再也不碰书本的学生也并不少见,这都是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结果。”

顾明远提醒所有家长:“家长应该在充分了解孩子特点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培养他(她)自主、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引导他(她)读书、学习,培养对事物的兴趣和爱好。有了这些习惯与品质,他(她)就能自由地发展。要把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结合起来。全面发展,不是门门功课都得一百分,而是人的脑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人的脑力和体力是有差异的,只有适合儿童的个性特征,促进个体脑力和体力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呼唤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

教育,不仅是教育系统的事

其实,在“残酷”的评价机制、选拔机制、用人机制以及竞争压力之下,可怜的孩子、无助的家长、无奈的老师,都是受害者。而症结在于“大环境”。改变“大环境”,要努力的,不仅仅是教育系统。

谈到这个问题,有着多年教育实践经验,做过大量深入调研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说:“近些年来,我们看到,教育系统内部在很努力地进行改革,素质教育的推进、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但收效还不够明显,这就启发我们需要从教育系统之外去寻找原因。”

庞丽娟指出,要在教育体制之外寻找原因,要从人事制度、就业机制和人才评价机制上寻找问题。目前的评价机制导致教育的结果和初衷发生了背离,使得教育背离了育人的初衷,异化为单纯的学习知识,而且学习知识不是为了培养能力,只是为了适应高考。这是导致我们的孩子不喜欢学习、不喜欢学校,与家长、学校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

怎么办?改革现行的劳动人事制度和用人观念,破除那种“凭分数不凭本事”的老办法、老观念,让真正人品好、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的人才被选拔出来,而不是单纯地看分数、看学历。这就需要除教育部门之外的其他部门共同努力,打通部门之间的制度和利益分割,形成合力,促进人的成才和进步,促进健康的人才选拔机制的形成。

顾明远也指出,单纯以考试分数评价学生肯定是不科学的,应该增加综合评价,但综合评价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现在各地正在采取许多措施,可以通过尝试和总结经验,提出一个科学的办法。许多名校招收保送生的做法是冲破分数为本的表现,相信这会促进人们形成对评价制度的理性认识。评价制度的改革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不单纯是教育部门的事,涉及劳动人事制度、社会诚信体系等等一系列制度。

当然,还有专家指出,社会上的某些不良现象和风气也对孩子们形成了不好的诱导。“富二代”、“官二代”、“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的宣传,以及“院士也可以造假”、“博士也可以是假学历”的频频曝光,使得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通过学习来改变命运”时,显得越发力不从心。孩子们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上得到的信息不匹配,他们对老师和家长的话产生了质疑,进而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教育,真的不仅仅是教育系统的事,呼唤健康的成才观、健康的用人观,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原,让孩子重新爱上学校……需要做的还很多。但我们相信,努力了,终有收获。(记者赵婀娜)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