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争议带来思考 中美教育的镜像与镜鉴(图)

2011年02月09日15:3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教育思维 教育现象 教育理念 教育方式 前期教育 教育模式 教育环境 教育孩子 中美两国 教育体制

中国教育最主要的长处是对基础教育的重视、投入和实践经验

其实,这样的中美双方教育的差异对比,在我们改革开放的30多年历史中,已经成为我们并不新鲜的经历,在努力的改革和实验之中,已经成为我们痛苦却也是宝贵的经验,美国教育的先进理念和范式,曾经成为激励我们学习的榜样。

有意思的是,在中国教育改革进行了30多年之后,曾经是我们榜样的美国,却开始反思自己教育的不足和缺憾,反倒把我们中国的教育作为他们的榜样。这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现象,颇值得研究。

事实上,很多事情都是当事者迷,正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样,我们的教育里有短板,也自有长板,而让美国人望其项背。其中最主要的长处,是我们对于基础教育的重视、投入和实践经验。这种基础教育在中小学和大学本科阶段,特别是在小学阶段,体现尤为明显。在美国,我曾经遇到过不少华人,他们都会千方百计地把自己的孩子送回国内读小学,原因就是我们的基础教育好,他们会对美国的小学教育颇有微词,不止一位家长对我说那里的小学基本就是放羊,一半时间玩,有一半时间学就不错了。我们也就会明白,为什么在美国人口中华侨华人只占5%,在著名的常春藤学府里,华裔学生比例竟达20%之多了。

我们的教育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关注和投入,也属于得天独厚。在美国,很难想象父母几乎全天候地陪伴子女一起学习。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在孩子步入独立学习的时候,是需要家长扶着走一走的,因为一个孩子成长的教育环境,从来都是由大环境即社会、亚环境即学校和小环境即家庭这样三种环境所构成的。在孩子小学阶段,尤其需要这三种环境的配合和交融,才有可能达到最佳效果。虽然有着功利的色彩,但我们的亲子教育却是有目共睹的,那么多家长愿意做出牺牲,愿意付出时间,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这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无疑,这样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适合孩子初期教育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利于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牢靠的学习基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更有意思,或者说更有意义的是,美国人对于中国教育新的认知,体现了对发展中的中国新的探求,希望在教育之中发现掌握未来的一些先知的秘密。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从来不是单一的,它从属于一个国家和民族,便和这个国家与民族的政治和经济同步发展。美国人看到我们教育中有他们需要获取的营养,我们也曾经获取包括美国在内许多国家与民族的营养。在美国人因一本书而大惊小怪的时候,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改革之路依然漫长,我们的教育应该和美国的教育互为镜像、互为镜鉴,彼此相学、彼此相长。

全面关照与兴趣培养

本报驻德国记者 刘华新

先说三个故事。

故事一:笔者的朋友、一对华裔中年夫妇在德国生活已20多年,两人的大学前期教育均在中国,后期在德国,分获德国文科和工科博士学位。独生子在德国出生,去年考上德国顶尖的海德堡大学医学专业。当时,慕尼黑工大、亚琛大学的通知书都来了,也都是一流大学,但最终孩子选择了海德堡大学,而且是有名额限制的医学专业,这在德国应该算是最有前途的新起点。

孩子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他的父母告诉我,“中西结合”。与许多德国家长不同,他们对孩子的业余生活“盯得很紧”,包括不乱交朋友,不多看电视,做家庭作业也比一般同学多。当然,最主要的恐怕还是他们从学业上引导得当,毕竟父母一人是文学博士,一人是理科博士,全面引导。他们认为,中国的“填鸭式”、“多作业”教育方式不可取,但不给孩子一定的压力,纯粹欧式“快乐教育”也不行,很可能导致放任。

故事二:笔者的一位中国同学嫁给德国人,他们的大女儿现在上中学。孩子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且弹得一手好钢琴,在学校及地区各级钢琴比赛中均夺得一等奖。我在这位同学家的日历上经常看到“家长会”、“钢琴课”等字样。她说,孩子的每个方面她都关注着。

故事三:2009年3月,德国南部温嫩登镇一所中学发生校园枪击案,一名17岁的该校毕业生持父亲的枪支射杀16人。调查显示,他有“抑郁一类的健康问题”,作案前一天晚上还玩了两个小时的网络杀人游戏。不少专家指出,如果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不能在学生出现不正常苗头(如沉溺于网络暴力游戏、精神不正常等)的时候就提高警惕,与孩子积极沟通,进行疏导,那么再严格的法律也不能阻止孩子可能出现的犯罪倾向。

那么,德国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的基本情况如何呢?最近发生的柏林“莱因霍尔德—奥托小学”59岁女教师扎拉青被停职事件或可让人管中窥豹。这名教师是教德语和数学的,因在教学中粗暴对待学生(主要是谩骂)激起许多家长不满而被“炒鱿鱼”。此事引发全德大讨论:该用什么样的办法施教?扎拉青的初衷似非不良:出于对德国学生阅读能力和数学能力可能日趋下降的忧虑,选择“从严施教”。但专家分析,这种担忧并无事实根据。德国教育学家于尔根·奥尔克斯则认为,当代师生关系已有转型,即从前是老师课上“一言堂”,现在老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陪伴者”,许多年长的老师不适应。他还认为,德国获奖的学校均十分重视与家长的互动和沟通。由此分析,扎拉青除了教育方法不当外,还显得过分自负。

不少旅德华人的孩子是中途到德学习。许多学生对笔者说,他们的数理化很快在这里显出优势,但在创造性思维方面,德国学生明显胜出,原因是课堂上不拘一格。笔者旁听过柏林一所中文学校的讲课,当天讲课的内容是“景物描写中比喻修辞的运用”,给学生的练习题是,对着图片中的桂林钟乳石作形象的比喻。有的比喻优美,也有学生联想到形象不佳的东西,但老师一一点评,不以为忤。爱护学生的想象力,这位在柏林洪堡大学就读的中国教师看来也将其德国教师的真传用到了中国学生身上。

2009年夏,笔者在德国博登湖林岛采访诺贝尔奖得主大会,对华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印象颇深。他说,自己当中学生时就在家里对各种颜色的化学实验入迷。年逾七旬、拄着拐杖的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为中国学生题词:“自然界充满奥秘,等待青年科学家去破解,为此必须保持永远的好奇心。”这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培养学习、研究的兴趣,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重要责任。想象力、创造力,都与此密切相关。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