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正如气象台所预报的那样,12月12日是合肥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天空还飘起了零星小雨。早晨7时左右,大部分街道空空荡荡的,路面上偶尔驶过几辆公交车和出租车。
不过此刻,安徽建筑工程学院门口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一排排私家车停放在校门口的立交桥下,几辆大巴士靠边排齐,人群拥挤在人行道上,将经过的车辆堵成了长龙,交警来回疏导,力图让一切恢复秩序。
“12月12日周末全天艺术考试禁止车辆入内”,校门口红底白字的告示牌提醒着人们,安徽省美术类统一招生考试在此举行,5000多名考生将在这个考点放飞自己的梦想。
“孩子凌晨4点就起来了。”老瞿家住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由于路途遥远,他和儿子要先坐公交车,然后打车。
“本来孩子妈妈也要过来的,可农村的事多,分不开身。”老瞿和爱人一边务农一边在四周的工地找点零工做,收入勉强供得起孩子上学,对于孩子选择艺考,他说不出太多:“只要孩子喜欢就可以了,好好考,将来不留遗憾。”
每年的艺考大军中都不乏农村孩子的身影,他们没有私家车接送,没有豪华宾馆可住,却同样把收费昂贵的艺术院校当做人生目标。然而,面对越来越多的高考竞争者以及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他们离那个瑰丽的“艺术梦”到底有多远?
艺考仅仅是上大学的捷径?
43岁的老腾是安徽全椒县的农民,家离省会合肥不过1个小时的车程,但他一生只来过两趟,上一次还是路过。
那一年,他19岁,和膝下的这对双胞胎儿女差不多大,也是爱做梦的年纪。在半导体收音机里听到了一则消息之后,他和同乡结伴途经合肥前往六安学烧窑,结果学成的手艺终没有派上用场,后来干起了瓦匠。
艺考前一天,老腾坐早上4点半的火车赶到合肥,与他的一对双胞胎子女会合。孩子先前一天由老师带队,集体抵达合肥,不过,老腾放心不下,还是跟了过来,毕竟一家两个孩子都要“上阵”。11日上午10点,他领着一对“双胞胎”在安徽建工学院校园里看考场。哥哥腾家全远远地站着,而妹妹李娜始终躲在父亲的背后。
“对艺术没太大的感觉,我只学了5个月,专业课一般,就知道艺考能上大学。”腾家全略显轻松地说,“美术只是个途径,进了大学之后,可以再转其他专业,以后出来工作也不一定就干这个。”
李娜比哥哥多学了两个月美术,但直到今天,她仍然表示不是很喜欢。“本来我想学音乐的,但是更贵,上一节大课都要100多块钱。”李娜告诉记者,自从参加考前集中培训班以来,大概交了1.4万元的学费,住宿和伙食费又花去了3000多元。“具体多少钱,你问我爸,每笔钱都是他去交的。”
“要不是前几年攒下一点老底儿,真供不起这两个孩子。”据老腾估算,如果把两个孩子送到大学毕业,至少每人还得再准备10万元。
“平时就是闷着头干活儿,丫头教室的门朝哪儿开,我都不知道。”老腾告诉记者,自己只念到小学2年级,识字也不多,对美术更谈不上了解。“都是听孩子说的,学画画好,文化课有300多分就能上大学。”
“考艺术的太多了,真要考不上就算了,反正花钱让孩子见了世面。”不过老腾心里并不甘,望着一对儿女说,“什么时候,我能在合肥买套房子,你们俩能去外国念书?”
“农村家长对艺术了解甚少,很多都是道听途说的,不像城里的家长对孩子的选择非常清楚,对专业有所理解,对将来的职业有所规划。”安徽大学艺术学院的辅导员刘晓健表示,农村孩子选择艺考应当慎重,至少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
43岁的刘伟为了儿子专程从北京赶回来督战。在外打工20年,已经当上了包工头的他,对儿子充满了歉疚。“一直让他当你们说的‘留守儿童’,太亏欠他了。钱我攒了不少,看他考到哪儿我就给他在哪儿买房。”刘伟在北京认识了不少艺术类专业毕业的设计师,通过他们,他发现学艺术最不受地域限制,可以当“北漂”当“沪漂”。
臧女士在上海做小时工,月收入1500多元。孩子从芜湖过来,上培训班期间光在合肥吃饭,一个月就1200元。她觉得自己好累,但想到孩子这些年吃的苦,总觉得对不住孩子。
在安徽广播职业技术学院播音主持系的李志强老师看来,不少农村孩子选择艺考是受了一些培训机构的影响。“下面很多高一、高二的学生都不知道播音主持是艺术专业。”据李志强介绍,每年都会有一些培训班到县里的中学宣传招生,从而让高三学生了解到这个专业。
“学播音比学美术还要便宜,学费5000~8000元就够了。”李志强分析,“可能有些孩子学美术或者音乐来不及了,学播音还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