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主持人:
很可能他在报考公务员的同时,也可能在向其它的企业,投递的无数的简历,同时在进行中。
王锡锌:
这绝对是广种薄收,因为就业的形势如此严峻,压力如此大,个人的兴趣选择,理想,各种各样的兴趣,这个当然会考虑,但我的感觉,这可能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的还是,我首先毕业以后,我得避免那种肄业及待业的行为,所以我感觉这种就业的问题,其实不仅仅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都要找,而且报考研究生,其实也直射出了我们现在这种就业形势压力非常大的一种情况。比如说我们现在看到,今年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刷新了纪录。报考人数是140万,我们同年,报考考研的人数其实也接近150万,很多人都来考研,我们不能说考研的人都是要立志于学问,其实相当一部分也是为了暂时推迟就业的压力。
主持人:
当您一开始就用就业压力来解读这个现象的时候,肯定有人不同意,我们听到有一种声音说,这是社会对于一种权力的屈从的表现。有人也分析了,向权力寻租空间比较大的部门,恰恰是报考公务员这个比例拉得最大的,更多的人想去这样的部门。您觉得这是真正存在的一种现象,还是人们的一种社会心理,把它解读成的这个样子。
王锡锌:
我觉得也许在我们这个社会,传统上有一种官本位的影响,所以应该说,这种对政府部门误以为公务员就等同于权力,甚至将公共权力就等同于可能让自己受益的权力,的确有一些影响。但是我想,对权力的一种崇拜,可以说我们过往有一些时候,若干年前我们在担心,许多人都下海,当时我们提出一个拜金。
主持人:
不要都向“钱”看。
王锡锌:
都向“钱”看,跳下去了。今天大家都来报考公务员,很多人自然就会想,是不是变成一个拜权了。我觉得也许对于某些考生来说,他的确可能考虑到,但是另外一方面来想,加入到公务员的队伍,其实各种各样的岗位更多的还是在将他们所学和他们的这种职位能够联系起来,能够做一些事。至于选择什么样的职位,其实有很多偶然的因素,那些热门的部门,的确人家考虑他的福利、待遇、权力都比较优厚,但另外一方面,我觉得也有可能,它是由各种各样的偶然因素叠加,导致一个放大效应。比如有些报考中,往往有许多人是冷门的招考的职位,大家都去报考,最后导致它比例反而很高,这就是一个放大效应。这种放大效应还是涉及到现在的就业形势和压力,应该说比较严峻。
主持人:
当问到很多考生为什么要考公务员,很多人会回答两个字“稳定”,是什么样的社会因素决定了人们这样的心态呢?稍后我们继续。
(播放短片)
考生6:
基本上是碰运气,像买彩票一样,现在毕业生一般又在同时找工作的时候,也不放弃这种机会,所以是我们的现在之一,但是不是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这个篮子里。
解说:
“试一试”、“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打打酱油”,这是很多考生面对为何要报考公务员时的回答,加上不复习就参加考试的裸考大军,大家的心态看似都比较轻松平静。但是当103万人角逐1.6万个岗位,当中国公务员考生人数7年翻了16倍,个体选择的背后,折射出的群体现象却又并非那么简单。公务员确实不是唯一途径,但在很多人眼里,它是最好的出路,而近些年,围绕着报考公务员热,所以引发的各种议论同样也耐人寻味。
追问可以说,随着报考公务员现象的逐年升温,类似的追问从来就不曾停止,减少招收应届生的比例,放宽报考年龄的限制,吸收工人、农民进入公务员队伍,这些被看作今年公务员考试中的新变化。和这种新变化相比,少有变化的却是年轻人对于理想的追求,对于志向的思考。有网友调侃,以前我最大的理想是成为像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家,而现在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坐办公室的公务员。
追求高薪和稳定,而不是求新求变,这似乎是很多年轻人的状态,还有很多媒体分析称,在对稳定的追求之外,权力现在也成为年轻人热衷“考碗”的重要原因。
对这一点,文章引用数据进行诠释。2010年度中央机关及直属机构招收公务员,再通过资格审查的135万人中,报考国税系统的40多万,报考海关的30多万,两大系统占报考总人数70%,而铁路、公安、气象系统是人气惨淡,我们不禁要问,同样是安全稳定和首任尊敬的公务员位置,为什么会出现报考的冷热不均。很显然,人们对这些部门的偏好,是由寻租权力大小所决定的。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未来个人发展的目标投向公务员这个铁饭碗,对于社会,对于国家,又意味着什么呢?这样的问题甚至也成为了国外媒体研究中国社会的切口。
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评论指出,中国的公务员热将成为中国发展的障碍。文章认为,近年来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已出现过度求稳的信托,折射出人们对社会环境和市场体系的信心不足,没有人再专心发展实业,及其创业。长此以往,国家崛起所必须经历的高端工业化进程,将饱受铁饭碗心态不利的影响。这样的声音也引发了国内媒体的广泛回应,有文章继续追问下去表示,这涉及到实业与创业的环境问题。如果资本获利过多,劳动所得微弱,如果实体经济举步维艰,创业门槛居高不下,如果人才的市长配置机能失效,公务员热也就成了自然现象。
主持人:
能不能从公务员热就能推论出社会失去了发展的动力?王教授。
王锡锌:
今年很多媒体都在担忧,我觉得这种担忧当然是我们媒体现在越来越理性化,越来越责任感的表现,但是将这种一百多人来报考公务员很可能会阻碍国家的发展这两者联系起来,我多少感觉到它还是有一种过度的解读。
主持人:
您觉得还不必担心。
王锡锌:
因为我想这里面,就像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今年有超过150万人来报考研究生,就可能推论出,我们会成为一个研究型的国家一样。我们实实在在这两端很难建立起这样的联系,但是我想这些背后,我们担心许多人都去报考公务员,而报考公务员的动机就是求稳,如果说,我们年轻人真的是都来求稳了,也许我们的确发展的动力是值得我们去担忧的。但求稳,真的就是我们年轻人的本质吗?其实从我接触的很多公务员来说,他们报考公务员第一位的考虑是我一定要就业,就业里面,如果说有的是稳定的,有的是不稳定的,但不论是稳定还是不稳定的,总比没有工作要好,所以我首先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我们观察,即便是我们今天在公务员队伍中,其实仍然有很多创新,包括我们在地方,仍然有很多的公务员是在这种创新的,所以我们不能够从许多人报考公务员,就推断他们只是求稳的,因此我想担心到会影响国家的发展,这样一种理解可能是一种过度的解读。
主持人:
我们也会分析,现在创业的环境不如以前了,或者说社会保障还不够理想,但是我想,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很多人打破了铁饭碗下海的时候,都是说太稳定了,太一成不变了,我要寻求改变,看看命运能带给我什么。那个时候创业环境比现在好吗?那个时候的社会保障比现在好吗?为什么会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年轻人真的变了吗?
王锡锌:
我觉得主要两个,一个是机会的问题,还有一个就是那种不断进去的创业精神。我们首先来看机会,在过去的机构改革,特别是公务员原来的录取基本上是比较封闭的,在那种情况下,要知道我们的大学生,原来绝大部分都是国家包分配的,分到这个地方去。因此很多人一旦机会来了以后,他愿意跳出来,这也是所谓的“围城效应”。因为我已经感觉到了那些,所以我跳出来,更多的人不仅仅跳出来去寻找机会,而且也把它当作一种进取的精神来了解。今天我们看到,我刚才说了,公务员热,我们不必过分担忧,过分解读,但是同时,这种热折射出来的背后的问题,的确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比如说为什么在一个可能有更多机会,但是不太稳定这样一个环境中和公务员的稳定,其实是循规蹈矩的,在更多制度约束的职位中,我们更多选择后者。如果这种选择真的是普遍性的话,当然我们有必要去反思。比如第一,是不是我们创业的机会已经不太多了,我们鼓励创业的环境是不是只是喊一些口号,没有知道落到实处,如果说,我们讲到公务员之所以报考这么热,首先是就业的形势严峻带来的。如果就业不够,也可以鼓励这些人去创业,这些年轻人可以创业,但是创业不是说说就那么容易的,创业需要一些基础,比如说需要资金,需要一些起步阶段的扶持,我们各级政府,还有全社会有没有去提供这样的创业,这是很重要的。
主持人:
另外,包括考生,包括考生家庭的心态问题,是不是面对风险和承受风险的心理比以前要弱一些?
王锡锌:
我觉得应该看到有这样的因素,包括我们短片里面都涉及到,这不是我的决定,是全家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