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当中国工人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很大意义上,这是中国2亿农民工的集体荣耀。然而,全社会对这个群体的致敬,似乎并未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实质性好处。
毫无疑问,对于这样一支庞大的生产力量,城市需要他们。不光是中国,世界也需要他们。“中国制造”的国际消费者们,多年来受益于中国低廉的劳动力,价廉物美的中国产品令他们消费支出减少。
22岁的安徽小伙子张磊,高中毕业后外出打工已经4年,现在在一家电器公司做入库员。
4年中,张磊的收入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每月1700左右的工资,十个人一间的拥挤宿舍,除了买衣服、吃饭、买烟,每个月结余最多500元。
由于是入库员,业余时间比较多,张磊会看些人生哲理类的书,除此之外,他更希望自己能够脱离“没有希望”的制造业,他正在看餐饮类的书籍,希望未来攒点钱可以和亲戚做点生意。
和张磊同在一家电器厂上班的焊工刘娜,有着和张磊近似的经历。外出务工4年,每个月不到2000元的收入,很大部分依赖加班获得。这个21岁的女孩,并没有将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婚姻上。“我觉得女孩子应该厉害一点。”刘娜说,“去年一年攒了6、7千元,我想,努力多攒点钱,以后开个卖炸鸡汉堡之类的加盟快餐店。”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中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中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参与率低以及工资水平总体偏低。在这些背景下,“前途”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似乎更多的还要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创业成为很多人对未来的最终规划。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关于“未来发展的打算”,选择“回家乡务农”的,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只有1.4%,而在当前仍旧外出就业的传统农民工中这一比重为11%;打算“做小生意或创办企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中有27%,几乎高出传统农民工10个百分点;打算“继续打工”的,新老两代农民工均占到一半以上。
创业的美梦,招摇在每个传奇的故事里,撩拨着这些渴望改变命运的年轻内心。然而,由于文化水平和家世背景所限,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理想路究竟如何实现,并没有更为清晰的规划。
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刚迈出中学校门,他们带着对传媒中、社会上成功人士的羡慕和崇拜,期盼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美好的梦想。但是,他们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思想尚未稳定、身份认同尚不清晰,面对铺天盖地、瞬息万变的信息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确定具体职业发展目标的能力仍旧不足;加上家庭小型化带来的更低挫折耐受力,他们制定及实施职业规划的能力更低。
尽管社会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上升的渠道极为有限,但他们中的一些人,凭借着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吃苦耐劳,靠奋斗和历练逐步改变了地位,踌躇满志地跻身于“技术骨干”或“中层管理者”一族,初显城市“小白领”的体面。尽管这类人比例还很小,但起到的榜样激励效应很大,让那些初来乍到的打工仔有了奔头。
当“创业”这个词被新生代农民工一再提及,这个词也同样进入大众视野,并开始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此类诉求。
8月底,由沈阳市总工会等联合举办的首期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培训班开班,成功的年轻创业者结合自身经历,对如何创业、如何应对创业风险等问题进行讲解。而从今年开始,沈阳市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到沈阳市青年创业促进会服务范围,对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工分期组织普惠制创业培训,对符合条件的提供无息小额贷款等政策扶持,并设立“96333”创业就业咨询热线。
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呼声,正在被社会正视。(本报记者 李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