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桥技巧
王旭明形容自己:“就像着了魔,对如何把一个好政策传达给公众,上瘾。”
“新闻发言人不讲话,是对这个职业的亵渎。”
如此要求,王旭明自然已经把工作当成了理想。
事实上,新闻发言人只是个不能给他任何实际好处的名头。王旭明曾经开玩笑地说:“新闻发言人要经常面对媒体,总得给点服装费、化妆费吧。”
玩笑当然只是玩笑,王旭明自然不会因为少了一套衣服而影响工作。事实上,他把超过三分之二的精力,用在了如何做好一个新闻发言人上。
对于自己的工作,王旭明有个巧妙的比喻——政府和媒介的搭桥人。他期望能把这个桥搭得艺术些。
或许他有得天独厚的优势,2003年升任主管新闻的办公厅副主任前,他是办公厅新闻处处长。此前,王旭明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当过老师、记者,一直在和文字打交道,有强烈的表达欲。
成为新闻发言人后,王旭明更加关注语言的表达。“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政府官员和媒体的语言体系,完全不同。新闻发言人,就要完成这两种语言体系的转换,要把政府想宣传的,和媒体想要的,统一起来。”王旭明如此阐述他的搭桥艺术。比喻,是他最喜欢的修辞方法。
“枯燥的政府公文,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来讲述,味道立刻就不一样了。”王旭明非常在意形式感,力图在政策传达的形式上不断创新。在他的推动下,2004年,教育部推出32场面向社会召开的新闻发布会,2005年又增加了记者招待会、采访团、专访以及节目制作等信息发布形式,2006年推出定时定点新闻发布会,一直坚持至今。 2007年,又把新闻发布会从教育部大厅搬到了新闻现场,搬到了学校。2008年,他甚至自己当起了策划人和主持人,录制了一档专门宣传教育政策的谈话节目,并在离任前最后一天,以新闻发言人的身份接受访谈,推广他的新节目。
王旭明形容自己:“就像着了魔,对如何把一个好政策传达给公众,上瘾。”
平衡艺术
“语言是自己的,立场是政府的。”王旭明把偶像赵启正的表达艺术,浓缩成指导自己行为的12字箴言。
搭桥者王旭明,曾经作为一个新闻人,站在桥的一头,如今他的言论,则要代表政府立场。如何恰当地完成这种身份的转变,至今让他苦恼。
王旭明说,作为一个新闻发言人,要接受政府、媒体、公众的多面考问,要让三方都满意,“平衡的艺术,怎一个难字了得!”
5年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的平衡艺术得到了很多记者的认可。因为人随和,处理妥当,王旭明为教育部,也为自己赢得了众多媒体朋友。
和他相熟的记者都知道,王旭明是个回民,因此,他们把第一次请他吃饭的地点,选在了牛街,这个小细节,让王旭明颇为感动。
曾经是记者的王旭明,对媒体和记者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坚决主张新闻发言人要和记者交朋友,但他并不认为朋友就意味着一团和气,而是要对教育问题有着共同的认知和价值判断。
对于一些敏感的问题,王旭明会要求审稿,做新闻发言人5年,他自言毙过的稿子不超过5篇。王旭明认为,一个成熟的记者,就不应该让自己的稿子被毙。
离开时,王旭明从办公室带走最多的,是他喜欢并收藏的报纸,差不多5年,整整9个箱子。
王旭明认为,作为一个新闻发言人,要接受政府、媒体、公众的多面考问,要让三方都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