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般占到20%~30%,并且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也比较低,据教育部2004年的一项报告,全国97家比较早的学生企业,盈利的仅占17%,学生创办的公司,5年内仅有30%能够生存下去。
这一组数据使得参加“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年会”的中外专家陷入思考,他们希望寻求对策。
与会专家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极其缺乏。
“目前,全球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像中国那样有这么多的创业机会。但是,这些机会却被很多人忽视了。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还缺少创业的基础设施,即与创业相关的法律、金融、风险投资等设施;二是缺少系统化的创业教育。”在会上,国际劳工组织KAB项目全球协调人克劳斯·哈弗腾顿教授强调了创业教育对创业行为的重要性。
近年来,国内创业教育逐渐升温。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所长李家华介绍,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8所高校率先进行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这些高校有步骤有层次地进行创业教育的探索,形成了“课堂式创业教育”、“实践式创业教育”以及“综合式创业教育”三种比较典型的创业教育模式。
但是,中国的创业教育还属于经济学领域,还没有成为一级学科,甚至都不是二级学科;各个高校都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做这方面的探索,但是还没有系统地纳入到国家的教学安排中。
李家华指出,创业学科除研究生层次的MBA外,并没有本科生层次的创业学科;创业课程除“创业基础”(比如《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学》)外,大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和系统的创业课程群。
同时,李家华认为,创业教育主讲师资属于“学院派”师资,主要来自“负责学生就业”的行政口和“负责商业教育”的教学口。这些师资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甚至没有在企业的就业经历,还有部分老师因为行政工作关系,专业进修机会少,教学技能相对欠缺。虽然,为了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大多数高校聘请了一批企业家(或创业人士)担任客讲教师,实践证明,尽管这种安排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却缺乏组织协调、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加之外请的部分创业者或企业家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有待改善。
而国内的创业教育开展情况与国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克劳斯介绍,当前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成了一个相当完备的体系,涵盖了从小学、初中、高中、大专直到本科、研究生的正规教育。美国从1998年1月就开始实施了“金融扫盲2001年计划”,向中学生普及金融、投资、理财、营销、商务等方面的“超前教育”。现在美国已经有369所大学至少开设一门创业学课程。
一项研究调查表明,37.6%的被调查的美国大学在本科教育中开始了创业学课程,有23%的大学研究性教育中开始企业创业课程,38.7%的大学同时在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开设至少一门创业课。美国表现最优秀的上市公司与高新技术企业老板有86%接受过创业教育。
在其他国家,克劳斯介绍,德国在1999年提出一个口号,“要使高校成为创业者的熔炉”。同时他们提出目标,在今后不到10年中,每届有20%~30%的毕业生能独立创业;英国政府从中学开始就开设商业课程,2005年英国政府发起一项中学生做生意的计划,要求所有12~18岁的中学生必须参加为期两周的商业培训课程,以促进经济发展;法国从初中就开始增强创业教育;日本在1998年提出从小学开始实施就业和创业教育;印度在1996年提出“自我就业教育”的概念,鼓励大学生毕业以后自谋出路,使他们不仅是求职者,而且还是有关工作机会的创造者。
如何向国外创业教育学习经验呢?有专家指出,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增加商业实践是必然趋势”。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实践性,并衍生出了两方面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有实战的经验。对于中国的商学院来讲,应该考虑加强和企业家的合作,让一些企业家也能加入教师队伍;其次,美国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还表现在课程中学生拥有的商业实践。国内创业教育基本没有操作性强的课程,而引入实践课程和增加课程中用于实践的时间是国内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克劳斯认为,在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并不是要求学生去开办一个企业,而是教会学生具有创业的意识和精神,同时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有创业的理念,同时,让学生觉得自己能够创办自己的企业。”克劳斯说,但是,想创业和真正实施创业之间是有差距的。
李家华认为,创业教育的非功利性应当体现为“揭示创业的一般规律,传承创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素质;而不是以岗位职业培训为内涵,或以企业家速成为目标”,使大学生能像企业家一样行为,具备将来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特质。(梁国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