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年04月27日14:14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市政设施维修 零就业 玉龙泉 噪声治理 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节能监察 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 乡村生态 竞猜型体育彩票 农村卫生室

马村港口工业物流区长流组团中心城区组团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海口园区)玉龙泉国家 森林公园 江 东 组团自然保护区海南东赛港国家级

一、加强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推进科技馆、规划展示馆、海口琼剧馆建设;完成海南(海口)青少年活动中心、五源河文化体育中心等项目建设,带动全省文化、体育产业发展。推动省图书馆、大专院校图书馆、市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建立手续便捷、对象广泛的图书借阅机制。建立区级电子图书馆。支持省、市博物馆挖掘海南科学、文化资源,创新展品,开展国际交流。完善市、区、街道和社区四级配套体育设施,积极发展社区体育和农村体育。探索文体场馆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多元化经营,形成良性运行机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

二、加快特色文化体育资源开发

引进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发展热带滨海特色体育项目。打造好热气球、亚洲沙滩排球锦标赛、高尔夫世界杯、环岛自行车、轮滑等赛事品牌,提升海口城市知名度;推动帆船、帆板、轮滑等基地向市民、游客开放,促进训练产业良性发展;积极探索发展竞猜型体育彩票和大型国际赛事即开彩票。鼓励社会兴办文化产业。设立文化发展扶持基金,培养、引进高层次文化专业人才,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创新万春会、冼夫人文化节、椰风文化节、府城元宵换花节等地方特色节会;创办一批特色娱乐节目;申办国际合唱节,形成独具魅力的海口文化。

第七节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基地

加强海洋科研、科普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建设国家南海资源开发服务基地。尽快修编海口市海洋功能区划,科学划分海岸和近海基本功能区。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强化仓储物流能力,为南海资源开发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加强商业服务体系建设,做好南海资源开发企业总部服务配套设施,推动南海资源开发企业总部入驻。积极引进和培养海洋、油气科技人才,发展海洋生物工程和海洋能源利用等产业,为南海资源开发提供智力服务。扶持鼓励南海资源产品下游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

第五章加强城乡建设与管理

完善城市科学管理机制,科学规划城镇产业布局;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加强文明生态村和城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第一节旧城改造和新片区开发

运用城市经营理念,强化规划引导,吸引社会资本,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改善城市面貌。到2015年,基本形成“东进、南优、西扩、北拓、中强”的发展格局。

一、大力推进旧城改造

坚持“政府主导、让利于民、市场运作、和谐安置”的原则,积极探索拆迁、补偿、供地新政策新模式,加强策划包装,大力引入社会资本进入城市旧改,实现创造就业、优化环境、改善面貌、完善公共服务和市政基础设施布局的目标。“十二五”时期重点完成南渡江西岸、红城湖周边等重点片区的改造。

二、加快新片区开发

坚持“组团发展、梯度开发、主题鲜明、空间拓展”的原则,加大新片区基础设施投入,完善路网、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科学布局城市业态发展和生活功能,加快城市化进程。“十二五”期间重点推进长流起步区、金沙湾、美丽沙、新埠岛、西海岸南片区、江东新区等片区开发。

第二节 中心镇建设

抓住国家大力推进城镇化机遇,促进镇域特色产业发展,提高中心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大中心镇在城市圈发展中的卫星作用和带动农村发展的节点作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一、中心镇功能定位

坚持特色鲜明、差异化发展的原则,按照5条呈放射轴发展布局(即海文高速公路发展轴;海榆东线公路发展轴;东线高速公路发展轴;海榆中线发展轴;海榆西线发展轴),建设一批设施完善、服务配套、环境优美的特色风情旅游小镇。到2015年,每个中心镇形成一个以上主打产业或特色品牌,镇域经济实现新突破。

专栏十一:主要中心镇业态

一、演丰镇:建设热带滨海乡村风情休闲旅游小镇。依托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发展乡村生态游。

二、大致坡镇:建设文化产业示范镇。重点发展琼剧文化产业集群。

三、云龙镇:建设综合服务型小镇。重点发展服务云龙产业园的相关产业。

四、新坡镇:建设民俗文化旅游小镇。依托冼夫人民俗文化、“八仙泉”、“美面溪”、“南黎山”等资源发展民俗文化旅游。

五、永兴镇:建设国际旅游小镇和低碳示范综合镇。依托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狮子岭工业园及高尔夫户外有氧运动,发展火山文化游和工业观光游。

六、东山镇:建设城郊特色小镇。发展服装加工、城郊农家乐旅游等。

七、红旗镇:建设现代农业示范镇和特色文化产业镇。发展热带果菜和花卉、农副产品集散业,建设华文学校、东坡学院、华人论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八、龙塘镇:建设特色产业小镇。发展地区特色雕刻和服装加工业。

九、旧州镇:建设特色农业小镇。发展生态观光旅游、农副产品加工等。

十、三门坡镇:建设特色加工业小镇。发展热作资源加工、商贸物流、生态休闲等。

二、完善中心镇基础设施

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统一建设、改造中心镇水、电、路、气、通讯、广播电视“六网”。加快农村“一池三改”工程建设,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建设一小时城市路网,加强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和乡村公路建设,完善“五纵五横一滨江”公路,形成干支相连、区域成网、城乡通达的交通网络。加快中心镇之间、中心镇至其他镇墟的行政村公路网的建设,改善中心镇对外交通条件。建设一批农村乡镇客运站点、候车亭,争取90%以上乡镇客运线路完成公交城乡一体化改造。

第三节 新农村建设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条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向农村延伸,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农村加快发展。

一、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健全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制度,深化村务、财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健全农村卫生保洁、公路养护、田洋管理等制度。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提升电子农务和农业科技110服务水平,提升设施农业、疫病防控、农业标准化等水平。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培训。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机构改革。到2015年,重点农业技术入户率达到100%。

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以生态文明村和绿色小康村建设为载体,推进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制度,科学引导村庄布局调整,集约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村服务保障能力和农民致富能力。加强水利设施改造、田洋整治和水库渠道防渗工程建设,增加农田、坡地灌溉面积。规划建设一批农村集中供水设施,改善农村居民安全饮水条件。全面完成农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改水改厕,基本完成农村危房改造。

三、推进文明生态村和绿色小康村建设

深化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加快绿色小康村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村风民俗文明化;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行“沼气发电、集中供气、绿色农业、治理污染、综合利用”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引导农民有序发展农家乐、家庭旅馆、休闲农庄等旅游项目,促进农民增收;继续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推进农村“绿化、净化、美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到2015年,文明生态村占全市自然村的70%以上,绿色小康村占全市自然村30%以上。

第四节城乡重点基础设施建设

统筹规划建设城乡道路、水利水网、电力、燃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一、道路建设

加快美兰机场扩建、海口港区等交通枢纽建设。加快环岛铁路海口段配套设施;海榆西线、中线、疏港路拓宽工程;江东大道、新东大桥、绕城高速连接演丰工程(二期)、永兴-龙塘-云龙-三江贯通工程、绿色长廊北段扩建、三仙公路及谭甲大道等区域交通建设。加快现代有轨电车工程(一期);快速公交(BRT)示范线路;断头路和丁字路打通工程;南海大道、龙华路整治工程;丘海大道、龙昆南路、永万东路和永万西路延长线等城区路网建设。到2015年,形成“一空两铁三港六路”对外交通体系和“七横十二纵”城市主干路网及完善的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

海口市“十二五”期间交通网建设项目示意图

专栏十二:“十二五”重点交通体系构成

一、“一空两铁三港六路”对外交通体系:

“一空”:美兰国际机场;

“两铁”:东环铁路、西环铁路;

“三港”:马村港、秀英港、新海港;

“六路”:绕城高速、海榆西线、海榆中线(中线高速)、海榆东线、东线高速、海文高速。

二、“七横十二纵”的城市主干路网:

“七横”:海甸五路-新海路(延长线为新东大桥-江东大道)、滨海大道、海秀路-国兴大道、南海大道、椰海大道、绕城高速(一期和二期)、永兴-龙塘-云龙-三江公路。

“十二纵”:粤海大道、海港路-海秀大道、丘海大道、龙昆路、和平路-海府路、白龙路-琼州大道、滨江西路、琼山大道、长滨路延长线、绿色长廊二期、永万东路、西路延长线。

二、水利水网建设

加快推进南渡江调水、水库除险加固等农田水利设施工程,完成南渡江流域等主要农业生产区的土地整治和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完成昌旺水库、高岭水库、永庄水库补给渠防渗加固工程建设,改扩建永庄等老水厂,新建江东净水厂和3座地下水厂,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完成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和城市供水管网并网,到2015年实现城区达标供水管网全覆盖。开展中心镇供水工程,实现中心镇自来水供水率100%。推进农村安全用水工程,实现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加强河道整治,完善城市雨水、污水管网、排涝与泵站设施,实施雨污水分流,到2015年实现城区排涝管网覆盖率95%以上,基本消除城市积水问题。

三、电力电网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加快现有电网升级改造,实现环网供电。加快推进220kV、110kV和35kV等变电站的新建、扩建工程,基本实现每镇一个变电站。完成B类和C类地区10kV配网建设与改造,实现环网供电;完成D类地区10kV配网建设与改造,实现绝缘化供电;完成农村10kV配网(农网)改造,提高农村供电质量。同时,提高太阳能、水能、生物能等新能源在电能中的比例。

四、天然气管网建设

依托旧城改造和新片区开发,配套建设完善城市天然气管网。完善供气站点,启动美兰气站建设,建成江东及桂林洋高中压调压站,建设6座CNG汽车加气站。完善海口市第二气源厂,在2015年形成120万立方米左右的应急储备能力。试点推进CNG、LNG等分布式供应系统在新市镇、中心村建设中的应用。在分散农村用户推广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到2015年,实现天然气用户数占全市用户比例达到49%左右。

五、通讯网络建设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做好海口―五指山―三亚高速、西环铁路海口段和特色旅游镇的通讯网络建设,实现景区(点)、机场、铁路、公路和沿海区域的通讯网络全覆盖。加快产业信息平台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强信息田园、电子农务、网络教室等农村信息建设,到2015年,建成15个服务功能齐全的电子社区。

第五节 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健全应急指挥体系,加强城乡排涝、抗震、防风、防火、防海啸等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防洪(潮)堤坝、防洪楼和排涝设施建设,抓好应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物资储备,构建反应迅速、运转高效的防灾减灾体系,保障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

一、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结合旧城改造、新片区开发、中心镇与新农村建设,以重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项目为载体,全面完善城乡排涝、抗震、防风、防火、人民防空等基础设施,对现有公共设施安全性能和管理进行科学评价,利用现有防空设施建立市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中心,推进海陆两用消防站、防洪楼等急救设施建设,推动GPS等在地震、气象、洪水等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构筑“预警、防护、救助”于一体的应急设施体系。

专栏十三:“十二五”期间防灾减灾建设重点项目

一、市政桥梁、路灯等交通设施的防灾减灾改造。

二、市区主要积水点和排涝泵站设施改造。

三、龙桥镇、龙泉镇、龙塘镇排涝工程建设。

四、小型病险水库,南渡江进水闸等旧水闸、防洪闸和泵站的除险加固,高明、九尾等水库渠道防渗。

五、北港、新埠岛、演丰等防洪(潮)工程建设。

六、现有防洪楼进行改造提升,新建80个防洪楼。

七、南渡江龙塘大坝至东山段防洪防护工程。

八、国家一级渔港(包括渔船避风港)建设。

二、防灾减灾机制建设

完善“一案三制”(一案:应急预案;三制:应急体制、机制和法制),加强行政、专业、社会三类城市应急管理系统建设,努力建立“宽领域、高可靠、速反应”的城市管理应急联动系统。健全市、区、镇、村四级公共安全应急指挥体系,完善四级预警反应机制(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应急预案管理,坚持应急管理常态化。加大对重大危险源和高风险点的监控,加强应急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应急救灾物质储备建设,建立救灾应急基金,着力提高应对自然灾害、安全生产事故、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等能力。完善对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重大活动实施前的安全评价工作机制,加强对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保护和管理,科学规范地下水等资源的开发。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危机意识,努力提高群众的自救意识和互救能力。

第六节 城市精细化管理

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建立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规范化、常态化,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一、完善城市管理机制

完善“大城管”体制,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职能,做到规划科学、建设规范、责任明确、管理到位、养护及时、运转有序。高起点做好城市发展规划,突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地区特色。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养护机制。建立健全查处违法建筑的规章制度及问责机制,推进环境卫生、户外广告、交通秩序、旅游市场、社会治安综合整治规范化,健全“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城管机制,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推进城市管理工程

建设、完善市政设施维修基地。巩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五大工程”成果,开展规范化、常态化的系列环境整治活动,加强交通和环境卫生整治,改善城市交通秩序和卫生环境;严厉打击违法建筑,实现城乡违建“零新建”目标。健全城市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强化属地管理,推动资源向基层倾斜,发挥公众、街道、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到2015年,实现市政设施维修及时率100%、完好率98%以上,城市主干道、出入口和窗口地区市容100%达标。

第六章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坚持生态立市、环保优先,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生态环保产业,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第一节 环境治理

实施环境治理“四大工程”,强化环境治理,到2015年,实现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0%,重点工业企业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100%。

一、水环境治理工程

重点实施秀英沟、五源河和荣山河整治工程,启动五源河人工湖泊(清漪湖)水景观建设。继续推进中心城区污水截流并网工程(三期),严格主城区城市污水收集、处理和排放标准,改善中心城区水质。加快建设白沙门污水处理厂(一期)工艺改造工程,妥善处理污泥。建设江东污水处理厂,完成江东地区河道治理。推进海口湾、东寨港两大海湾和海岸线整治,确保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

二、大气环境治理工程

继续推进天然气加气站建设和公交车燃气汽车改造,到2015年基本实现全市公交车、出租车使用清洁能源。实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在建成区内禁止使用燃煤、重油燃油锅炉。加大企业治污力度,严格限制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三高”企业。加强扬尘、烟尘和粉尘控制,强化交通和工程施工中的防尘、抑尘管理。合理引导餐饮业布点,整治餐饮油烟污染。实施严格的机动车排放标准,以及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制度,减少尾气污染。

三、噪声治理工程

推动城区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推行重点路段的降噪工程建设,治理道路、铁路、机场、建筑、餐饮、娱乐等噪声污染源;在人口密集区及学校、医院等敏感对象地点的路段设置隔声屏障,创建安静居住小区。

四、固体废物治理工程

扩建垃圾处理厂,新建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规划建设一批垃圾转运站、厨余垃圾生化处理厂等环保设施,加强固体废弃物治理。妥善处置放射性固体废物,实现辐射源的安全监控。到2015年,初步形成功能完善的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体系。

第二节 节能减排

严格执行国家节能减排计划,认真落实节能减排各项措施和指标,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完善制度体系

出台节能监察有关政策措施,制定用能设备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公共机构用能消耗定额标准、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以及强制性能耗标识、再利用品标识等节能减排的标准规范。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电力需求管理和节能自愿协议等市场化节能服务机制,拓展节能服务领域,提高节能技术服务水平。搭建统一节能监测平台,提高节能执法和监测能力。

二、实施减排工程

严格执行环境准入制度,对主要污染物排放进行总量控制,严禁高能耗、高水耗、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发展,大力推进减排工程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建立物质循环、能量梯级利用、水循环的生态工业链;推广中水循环利用;大力发展“猪(禽)-沼-作物(能源)”生态循环农业;支持“静脉”产业发展,提高废旧汽车、废旧电池、废旧金属、废旧塑料等废弃物的回收、加工和再利用率。严格农药化肥的使用管理,加强水产养殖污染控制,推广健康和生态养殖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加强环境监管,完善污染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办法,强化减排目标责任制,确保完成省下达的污染减排任务。

三、优化能源结构

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探索在酒店、公共服务机构建立太阳能或天然气分布式供能系统。完善城市天然气供应网络,全面解决“用气难、加气难”问题。抓住海口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机遇,加快充电站等配套建设,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太阳能风力路灯照明示范工程”和“新型发光二极管(LED)照明示范工程”。在各类公共建筑和12层以下民用住宅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加强蓄能、变频、节能灯等节能技术及产品的推广应用。鼓励建筑物采用新型环保材料、节能技术,到2015年实现全覆盖。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到2015年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95%以上,重大项目和大型公共设施全面实行合同能源管理。

第三节 生态体系建设

严格城市绿线管制,将城市范围内的海岸、河岸、湖岸、山坡、城市主干道等地带作为“绿线”管理的重点部位,完善生态功能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区域性生态功能,提升南部片区生态原生性和水源涵养性功能、西南片区水源保护与森林游憩功能、北部和东南部片区海岸森林防护功能。按照“江海岸线绿屏、慢行休闲绿道、乡村绿网、城市绿景”要求,完善城市生态体系。推进森林城市建设,实施城市公园景观工程,推进“公园下乡,森林进城”工程。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制定海洋环境保护规划,严格限制开采海砂,规范海岸线开发。加大生态防护林建设,保护沿海防护林带、红树林、海滨湿地等海洋、海岸带生态系统。加强对南渡江龙塘和永庄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保护。

第七章 实施民生事业工程

坚持把新增财力的55%以上用于民生事业,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第一节 创业就业促进工程

坚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就业方针,建立多渠道创业、就业体系,建设创业型城市。

一、完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以创业理念宣传为先导,以创业环境改善和创业能力提升为重点,完善组织领导、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创业考评“五大体系”建设,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和稳定率。统筹城乡就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发达地区合理有序流动,建立外出就业和返乡创业双向流动机制。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和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形成多层次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逐步实现市、区、街道(乡镇)、社区信息资源共享。

二、推进就业创业工程

扩大创业小额贷款担保覆盖范围,支持自主创业,到2015年累计新发放扶持创业小额担保贷款2亿元以上。把项目建设作为扩大就业的根本途径,做好各项目落地跟踪和就业服务跟进工作。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快社区服务业和家庭服务业发展,促进非全日制等灵活就业形式发展。开展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创业引导,举办各类招聘会,拓宽就业渠道。加大职业技能鉴定力度。完成市高级技工学校搬迁。扩大以职业院校为基础的公共实训基地数量和规模,打造一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和培训基地,建设技能人才实训基地。鼓励企业开展技能提升培训。鼓励、支持退伍军人自谋职业。加强对返乡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创业援助,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第二节 居民收入增长工程

努力形成企业、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扩大消费需求和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城乡居民总收入翻番。

一、推动工薪收入合理增长

认真执行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制度,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工资抽样调查制度,科学调节和及时公布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积极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鼓励企业合理增长职工工资。加大劳动保障建设和执法监察力度,规范企业用工行为,督促企业逐步改善劳动环境。扩大工资保证金实施领域,规范企业的工资支付行为。建立科学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动态增长机制,完善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福利制度,逐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福利水平。贯彻落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逐步建立重绩效、重贡献、重人才的收入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

二、努力促进农民增收

加强农村信息平台建设,完善市、区、镇和产地批发市场网络系统,提升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效益。健全“三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制定加快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和休闲农业优惠政策,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整合支农资金,综合运用贴息等政策,鼓励企业投资农业,引导农民自主投资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建立农村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农村小额信贷发展。落实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政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民技能培训,重点加强对被征地农民、转产渔民、农村新增劳动力等的转岗转业培训,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万元以上。

三、扎实推进脱困工程

做好五保户、城乡低保户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行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挂钩的动态补贴制度。鼓励生活服务企业减免五保户、城乡低保户的有关费用或价款。全面免除五保户、城乡低保户、城乡低保边缘户的行政性收费。坚持财政向边远贫困地区倾斜,加大农村扶贫综合开发力度,推行产业扶贫,最大限度发挥扶贫资金效益,推动农村尤其是边远农村地区由输血式脱贫向造血式脱贫转变。贯彻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实现最低工资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增长。

第三节 保障住房建设工程

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供应体系,到2015年全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5平方米以上,基本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

一、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供应体系

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资金投入,加快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和限价商品房建设,推进旧城区(城中村)危旧房改造和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完善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制度,构建分层次、多渠道的住房保障体系。探索住房补贴制度、人才聚集区建设,以及为急需高级人才提供高品质限价住房或公共租赁住房模式。到2015年末,新增保障性住房5万套(户),基本解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海口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