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新京报11月6日报道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到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在近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国家发改委体改司等联合主办的“中国‘十二五’改革国际论坛”上,专家指出居民增收不仅要靠政策,更需要自己创业,同时还需要制度保障。
增收同步应从偶然变必然
全国总工会集体合同部部长张建国此前曾表示,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2005年下降到36.7%。而从1978年到2005年,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宋立认为,经过一个发展时期,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已经触底,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居民收入将会明显增加。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分析,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和“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步”,需要机制保障。
今年除去物价因素,城镇居民收入实际增长10%,农村居民收入增长8.9%,全年GDP增长9%至9.5%,这两个基本是同步的。但杨宜勇指出,这种同步可能是一个偶然,“我们今后五年要保持同步增长,使这个偶然成为必然,就要靠机制来保障。”
“穷人”增收更要靠自己
“十二五”居民如何“增收”?杨宜勇表示,中央强调要低收入者明显增收,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但如何使低收入明显增加?杨宜勇和宋立一致认为,“靠等靠要是不行了,还要靠个人。”杨宜勇说,政府除了在补贴和政策扶持之外,更需要给低收入群体长期价值精神,提高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作为最低工资和最低生活保障方面,政府还是可以有作为的。”
对于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杨宜勇认为,中产阶级的增加一是要靠谈判,二是要靠自己的素质,要靠流动。第三靠创业。他打趣地说,“说老板黑,自己做一个更好的老板。”
财富黑洞致百姓“分羹”少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提出,收入倍增还无明显迹象,但支出倍增的迹象已明显得多,“一个是物价上涨,特别是粮食、水、电、煤气等生活必需品价格大幅上涨”,另外,今后一段时间物业税、车船税、社会保障税等将明显加重。
孙立平指出,中国已出现了吸收财富的“黑洞”,据数据分析,国民一年创造的财富中政府收入占三分之一,不明不白丢了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一才是属于规范性分配的部分。“黑洞把社会发展成果相当的一部分吸收进去,老百姓能够分到的部分很有限。”
孙立平认为,现在看收入分配的问题,不能用原来的以工资为主要形式的收入分配的概念去理解,应当考虑怎么能解决中国的资源分配和财富分配的问题,如何能够形成财富和资源分配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