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中美大类资产的联动会越来越强烈,但实体经济的表现则有差异。这种差异在未来2至3年的中美经济对比中可能成为常态。”
美欧两大经济体复苏势头基本确认后,美联储量化宽松(QE)规模的缩减,标志着全球货币政策方向逐步转向收缩。流动性反转将对整个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尤其对杠杆程度较高且经济转型缓慢、增长乏力的新兴经济体来说,是边际上的一场灾难。2014年宏观经济最大看点在于:美元断风险、新兴定方向。
中美长期利率联动
美国国债利率在去年5月份后迅速上升,目前已接近了3%的近年最高水平。那么,去年下半年中国长期利率的上升,是全球共性还是中国特性使然呢?美国利率5月开始飙升,但中国利率直到7月才开始快速上升,这说明美国利率上升具有领先性。
2013年下半年欧洲利率同样上升,其时欧洲央行货币政策是紧缩的。印度东南亚国债利率2013年下半年同样上升,东南亚国家十年期国债利率同期大幅上升。日本利率下降,则缘于独立的货币政策。当美国货币政策收紧时,美国国内利率上升,人民币会有贬值倾向,中国国内利率向上调整。但日本却希望用更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日元贬值则是宽松加码导致的后果。
由此,笔者提出全球利率传导机制。美联储货币政策收紧如何传导?这一传导机制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面对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各国央行一般会倾向于稳定汇率而收紧货币政策;第二是,面对各国央行收紧货币政策,二次市场投资者会出售债券。
就中国而言,维持汇率稳定是为了维持房价稳定,而保护中国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2011年限购加严后,中国自2012年1月以来房价的上涨源自被压抑的需求开始释放。从全球视角看,中美房价均是在2012年1月启动。
因此,中美大类资产的联动会越来越强烈,但实体经济的表现则呈现差异。这种差异在未来2至3年的中美经济对比中可能成为常态。
美联储今年收缩加速
与中国可比的央行——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英格兰银行在次贷危机后都已经是零利率。从央行资产规模/国内生产总值(GDP)这一指标看,出人意料的是,尽管人民银行的比率仍是最高,但回落显著。这说明4万亿下去,在资产端和产出端都见效明显,因此2009年一季度起人民银行该比率从65%开始回落。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分别在2012年8月和四季度开始回落,美联储也逐渐转向回落。只有日本四季度以后加速上升。各国货币政策变化可以很好地解释各国长期利率的变化。
人民银行非外汇资产下降更快,而且人民银行资产/GDP比重的下降主要是由非外汇资产引发的,2013年三季度相比2009年一季度下降12.8%,其中外汇资产下降4.5%,非外汇资产下降8.3%。如果没有外汇资产的流入和结汇,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可以理解为是非常紧缩的,这种紧缩带有明确的主动性。
美联储货币政策退出应不会拖泥带水,而是会有持续性退出动作。从过往30余年历史看,1994年与2014年具备可比性。1994年2月到1995年2月,联邦基金利率从3%上升到6%,一年时间内完成加息周期,之前宽松的周期长达五年。
美国国债利率一定会跟着政策利率收紧而上升。在1994年2月美联储开始退出货币政策时,十年期国债利率在1993年四季度见底,市场利率提前上升。退出QE不需要很强的通胀和太强烈的经济数据,1994年宽松退出时经济并不是强劲复苏,而是围绕潜在增速上下波动。1994年以后,美国物价指数甚至下降。1994年整个加息周期美元一直在贬值,在加息周期之后才启动。而在降息周期底部,美元已经开始升值,加息预期主导美元升值。因此,今年上半年美元将维持强势震荡,下半年将展开凌厉升值。(作者系国泰君安宏观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