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内需占GDP比重超50% 中国消费能力将领先全球

2013年12月17日13:3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期限错配 全球金融 GDP 内需 南方日报

 

“民不富国不强。如果要建立中国自己的消费市场,逐步提高薪水是关键的,而市场会带动自身的改革。”日前,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顾问、香港证监会前主席沈联涛在2013三亚·财经国际论坛“高峰论坛一·寻求全球增长新动力”上如此表示。

沈联涛认为,从世界看中国,中国的潜力非常大。中国消费的未来动力,就是全球经济市场的动力。为何说中国潜力大?第一,中国已经有机遇、有条件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已经有17个城市、有2亿人口达到世界平均水平——1.2万美元的收入;第二,中国的财富情况已达到全球第二位。沈联涛认为,在5-10年内,中国的消费潜力完全可以发挥出来。

在会议现场,沈联涛接受了《南方日报》的独家专访,畅谈粤港区域金融合作、内地银行业金融监管等话题,用其专业学术素养和多年在全球各地担任金融要职的工作经验,为亚太经济发展把脉。

●南方日报记者 谢梦发自三亚

▋▋▋▋到2020年

中国消费可能会超越美国

南方日报: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提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您对此如何解读?

沈联涛:这是一次非常重大的改革,目前实施细则还在陆续出台,还需据此做进一步观察。但我认为,如果在未来5年之内能实现决定的一半的话,对中国来说就已经是彻头彻尾的改变了。

在新的国内与国际形势下,这次改革是必然的,外界对此的期望也非常高,尤其关注有关推动内需的内容。中国的内需只占GDP的36%,远低于美国的72%。如果把这个比例提高到50%,那么中国的消费能力将领先全球。

据我个人预算,到2020年,中国的消费可能会达到7万亿美元,那时中国的消费力量很可能就超越美国,这将给全球的贸易和投资大环境带来彻底的改变。

所以我相信改革的红利是有的,机遇也是存在的,就看未来改革怎么展开和从哪里展开。

▋▋▋▋金融等领域

香港会与内地有良好合作

南方日报:此次改革在金融领域着墨颇多,提出了人民币国际化和利率市场化等目标及相关措施,这对内地与香港的经贸交流将带来什么影响?您怎么看未来粤港的经济发展前景?

沈联涛:从香港角度来说,这肯定是一次大机遇。但要把握住这一机遇需要靠香港跟内地良好的配合。香港的GDP中,服务业占了九成多,而在内地这一比例还不到一半。所以,在内地的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等领域,香港完全可以配合内地一起发展。现在中国有很多企业要走出去,同时也有很多国外投资者要走入中国,香港在其中可以扮演一个重要角色。

对备受关注的“上海自贸区”,大家不要以为“竞争”就意味着“此输彼赢”。上海自贸区的繁荣会带动珠三角及香港的发展,当然这对粤港在“如何增值”、“如何定位”等问题上会带来压力,但是竞争是有好处的。对每个区域、每家企业、每家金融机构来说,他们都知道旧的行业、战略定位和生意模式是走不下去的,一定要通过创新去实现突破。这一压力不是上海自贸区带来的,全球都面临这个问题。在欧美市场普遍趋于疲软的情况下,各国企业都会试图进入庞大的中国市场,未来的中国市场可能是全球竞争最激烈的市场。未来在市场退出机制等方面是改革需要注意的重点。

广东的民营企业的活力很强,创新能力强,承受能力也不错,我没有类似“广东失去政策红利”的担忧。商业战场是很残酷的,有赢家肯定有输家,输家肯定要退场,但不能给市场带来太大的动荡,所以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让它有秩序地退出,这是非常关键的。

▋▋▋▋资本和银行

吸取美欧教训配合非常关键

南方日报:您担任香港证监会主席长达7年,有着非常丰富的监管经验。未来,中国银行业将进一步向民间资本开放,也将有更多外资银行参与竞争,在这种环境,您对中国内地在银行监管方面有何建议?

沈联涛:我还是强调要“稳步地”监管。银行不可以冒太大风险,毕竟里面有很多是老百姓的储蓄。

银行业有一个很关键的条件就是期限错配,即银行资金来源短期化、资金运用长期化。期限错配做得不好很容易出现危机,这也是今年美国、欧盟的教训。从这个教训可以看得清楚,银行的发展很重要,但资本市场跟银行的配合也非常关键,因为银行不可以注资,但资本市场可以。所以这次中国下决心重启IPO非常关键,现在也有另类的投资渠道,比如私募基金等民营筹资的方式。

未来我们要把资本市场和银行的发展配合好,另外也要在扶持企业转型,加强企业对负债的承受能力等方面多着力。

1   2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