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3日闭幕。会议传递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深化对GDP认识着力纠正不正确的政绩导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产业结构调整双管齐下、积极防控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全面深化改革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6个新信号。这6个新信号启示啥?笔者认为:
深化改革必须稳政策稳增速。面对仍然存在的经济下行压力和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我们只有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才能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有利于加大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的投资支出,也有利于改善民生。因此,无论是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还是其他各项政策,都要同全面深化改革紧密结合,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和办法来改善宏观调控,寓改革于调控之中,坚持稳扎稳打、稳中求进,把拉动增长的消费、投资、外需这“三驾马车”掌控好,才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社会大局稳定”的目标,也才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
政绩考核不能唯GDP论英雄。近年来,一些地方过度重视GDP数据,有的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甚至在GDP数据上造假,这样的GDP毫无意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认识持续健康发展和生产总值增长的关系,不能把发展简单化为增加生产总值。这是贯彻三中全会《决定》关于“完善发展成果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的具体行动。这表明,今后认定发展政绩,不仅包括GDP增长数,还包括结构调整的推进、民生的改善、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等丰富内涵。可以预见,明年各地在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等领域,会有更大的工作力度和更令人满意的进展。
粮食安全必须守住耕地“红线”。古语说:仓廪实、天下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是立足我国“城镇化率快速提高、粮食消费持续增长、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使得保障粮食安全的难度越来越大”的现实提出的应急措施。而要落实这一战略思想,必须守住耕地这道“红线”,在政府用力保护耕地的同时,也要发动农民积极保护耕地,引导农民毫不放松地发展粮食生产。并大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推广进步,使土地资源真正变成天下粮仓。
产业结构调整必须双管齐下。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导致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造成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重、经济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我国经济发展至今,总量和速度已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内部结构的调整才是要害。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着力抓好化解产能过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这确实是治本之举。我们只有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坚持通过市场竞争淘汰落后产能,另一方面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打破阻碍技术成果转化的瓶颈,就一定会使经济快速稳步增长。
防控债务风险刻不容缓。我国经济要实现稳中有进,必须消除运行中的风险和隐患。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增长过快,这是最大的风险和隐患。因此,要防止其演化成全局性问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做好化解债务风险的各项工作。必须加强源头规范,把地方政府性债务分门别类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严格政府举债程序。特别是要着力建设阳光融资的制度,用阳光债务置换和替代隐形负债。这样,才能把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控制在合理、安全的水平线内。
让百姓得实惠是深化改革最终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如何加紧落实,人民群众在期盼,世界在关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统筹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药卫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切实做好改善民生各项工作。这些话确实说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坎上,真正体现了深化改革的最终目的。我们坚信,只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积小胜为大胜,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就一定会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巩固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势头,有条不紊地推进全面改革,开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