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的价值

2013年08月01日13:5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宏观调控 产业 区间管理 红利 经济

我国经济运行尚处合理区间,因此,决策层定调宏观经济政策以稳定为主基调,通过盘活存量、推进改革、释放红利,促进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政策稳定不仅有利于增强发展信心,而且有利于释放改革红利。——闫敏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上半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6%,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4%,城镇新增就业人员700余万人,尽管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运行态势总体平稳。7月16日,李克强总理在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座谈会上提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下限”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是防范通货膨胀。如何把握当前宏观调控的主基调?未来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在哪里?宏观政策稳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何在?

政府对于未来宏观调控方向的把握,主要基于对当前经济运行态势的判断。保住“上限”,守住“下限”,实际上是重申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即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登记失业率低于4.6%。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正处在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和短周期弱复苏的交织阶段,经济增速下行有其内在客观规律。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宏观调控目标来看,我国经济运行尚处合理区间,因此,决策层定调宏观经济政策以稳定为主基调,通过盘活存量、推进改革、释放红利,促进经济社会稳步发展。政策稳定不仅有利于增强发展信心,而且有利于释放改革红利。

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有助于合理引导社会预期,防止经济出现大起大落。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长7.5%,已经达到政策目标的“下限”,据此,市场揣测未来一段时期,宏观调控会否将稳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实际上,尽管国民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这是在世界经济普遍低迷的大背景下、在国内经济潜在增长水平放缓的趋势性规律下产生的,宏观调控如果无视这一客观必然性,依然通过大规模刺激政策,造成的结果只能有两种:一方面,受政策信号影响,社会预期更加悲观,对本已疲弱的实体经济进一步失去信心,部分企业将资金抽离生产领域,民间投资更趋谨慎,金融脱离实体经济运行,系统性风险持续上升。另一方面,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通过刺激总需求为手段的需求管理已经几近极致,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主导的政府投资边际效率递减,对国有企业实施隐性补贴造成企业活力日趋减弱,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被“有形之手”所取代。即使经济在强力刺激下出现短暂拉升,但这种增长不可持续,结果只能是得到的成效更小,付出的代价更大。

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不代表“不作为”,而是在调结构的前提下,选择重点领域出台维稳措施。保持宏观调控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是当前政策的主线,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对经济增长回落听之任之。实际上,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政府已经有所动作。

一是扶植培育新兴产业。近日的国务院会议上,政府明确提出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并从五大方面提出促进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在当前国际气候变化备受关注,我国资源环境要素稀缺程度提高,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不仅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破解资源环境制约,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而且会拉动有效投资,带动新兴产业成长,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有利当下、惠及长远的总要举措。

二是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开放与应用,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以及信息资源的广泛传播,信息消费渐成时尚,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促进信息消费,拉动国内有效需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成为政府未来着力推进的重要内容。信息消费不仅涵盖生产消费、生活消费、管理消费等众多领域,同时还涉及到经济运行中投资、产业、技术等各个方面。信息消费的壮大与繁荣将有力推进信息设备制造业、信息传播报道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高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吸引社会投资与民间资本向高层次产业转移,形成新的消费与投资增长引擎。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仍未松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受政治周期和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大,政府换届之年和经济低谷之年往往投资增速较高,当前加强铁路建设、市政建设、棚户区改造等基建与民生投资已被提上“稳增长”议事日程。

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强调将短期目标与长期利益相结合,逐步释放改革红利。纵观全年,在政策助力、投资稳定、库存回补等因素推动下,实现GDP增长7.5%的“下限”问题不大;上半年CPI上涨2.4%,远低于通胀“上限”标准;同时处于潜在增长水平的GDP增速能够有力支持城镇就业实现预期目标。决策层意图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表明不仅要保持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在合理区间内运行,更要将政策重点落在调结构和促改革之上,为经济发展增添后劲。当前国内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导致经济运行中“两难”问题增多,如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生态环境更趋恶化等。这些问题处理不好,不仅会打击市场信心,影响短期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会加大财政金融风险,恶化经济结构,减缓经济自主增长动力,动摇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

李克强总理“区间管理”的思路,正是要在宏观政策稳定的基础上,尽量少出台短期刺激政策,通过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使改革红利逐步得以释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激发经济微观主体——企业的能动性,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以提高生产效率,优化、改善产业结构,从而提高生产要素投入效率,从根本上化解经济领域的结构性矛盾。[观点中国 作者:闫敏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