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近年来,中国已成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两国之间贸易规模超过700亿美元。相比之下,两国间的相互投资却不够“热情”。截至2012年年底,经商务部批准或备案的中国对印度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金额仅为7.25亿美元。
近日,印度政府推出针对12个领域外国直接投资条件的改革措施,大幅放宽对外资的限制,涉及电信、保险、石油、天然气和国防等重点行业。业内人士在为印度新政鼓掌的同时,也强调中国企业应全盘估量在印风险,不可冲动投资。
门缝更宽门槛更低
业内分析人士冯赫认为,印度推出此轮政策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当下全球经济萎缩,金砖五国形势也不容乐观,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纷纷调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预期。印度希望通过此举振兴国内经济,同时也逐步改善其投资环境。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部主任赵玉敏认为,印度属于管理密集型市场,出于严格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各行业对于外资的准入门槛都很高。新政策的推行意味着印度希望通过引进外国资本、先进技术等推动经济重回高速增长轨道,同时创造国内就业机会。“如果由政府直接投入资金来刺激市场,可能会带来负面效应。此外,印度政府并没有足够强的财政能力进行直接注资刺激。”赵玉敏补充道。因此,在当前形势下,通过开放市场来刺激经济,对于印度来说可能更为有效。
冯赫就印度的新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对外国企业打开的门缝更宽了,同时门槛也放得更低了”。中国一些优势产业的项目,可以根据企业自身的条件到印度考察,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也进一步推动企业的海外布局。
冯赫指出,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领域对外国资本的进一步开放,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尤其难得。“过去无论是在非洲还是发达国家,中国资源类企业在国外投资经常遭遇抵触,现在印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中国企业的投资意向就更容易实现了。”
风险犹存谨慎为佳
尽管很多中国企业都看好印度市场,而且具有充裕的资金和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但专家提醒,一定要估量在印度投资的全盘风险,不可盲目跟风。
赵玉敏指出,印度新政推行的开放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开放的大多是服务领域,而印度本国在这些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此外,印度的基础设施一直比较薄弱,对于外来资本进入也是隐性阻碍。因此,中国企业在到印度进行投资之前,不妨“把困难想得多一些”。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战略室主任罗松山的态度更加谨慎。他认为,此前中国企业在海外推进项目时所遇到的困难,都可以作为从中吸取教训的很好的样本。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企业在海外开拓市场会遇到种种问题,“不仅包括来自本地企业和欧美企业的竞争,还有工会和各种团体制造的压力,情况比较复杂”。“虽然印度政府的政策放宽了对外国投资的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外来的资本就可以放手大干了。”罗松山提醒道,“地方的法律条款、不同的文化背景、当地劳动力的就业情况等,都是需要企业在前期风险评估过程中详细考量的因素。”
即使成功启动了项目,中国企业要在印度赢得市场,仍然需要长期的努力。冯赫说:“中国企业到海外发展,绝对不能仅仅为了短期的盈利而去。一项重大的投资决策,要给当地带来益处,这样才能从长远上对企业的全球布局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