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我国工业化形成挑战

2013年07月19日10:22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工业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 就业 人口红利 产能过剩 生产

2012年,我国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工业占GDP比重为40%左右,城镇化率达到52.57%。根据经济学理论与国际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上数字表明我国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由于金融危机冲击,世界经济长期低迷,全球正孕育着重大调整与变革,尤其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显露端倪,如果我国不能紧跟潮流,新一轮技术变革将对我国未来工业化发展带来较大冲击。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将转变世界现有生产模式

全球目前正迎来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预计一种建立在互联网技术与新能源相结合基础上的新经济即将到来;英国著名杂志《经济学家》杂志刊登的部分经济学家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论述表示,建立在互联网和新材料、新能源相结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逐步来临,它以制造数字化为核心,并将使全球技术要素与市场要素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代表性产业主要是3D打印和智能制造等产业,它区别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显著特征:一是生产要素配置发生根本性转变。第二次产业革命主要以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以及资源环境要素的集中投入为特征,而第三次工业革命则以知识要素与技术要素的密集投入为特点,这导致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快速减少,劳动力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比例大幅下降。二是生产空间格局发生根本转变。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与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是分割的,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制造加工基地,生产出的资本品与消费品销往世界各地,而以3D打印等产业为代表的第三次产业革命,由于产品具有差异化、个性化、多样化特点,因此生产过程更加当地化与本土化。三是生产精确程度大幅提高。第二次产业革命的生产模式决定产品必须按照图纸,通过机械化程序进行加工组装,产品尺寸与实际需求往往存在一定差异,难以实现零误差。以3D打印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化主导产业,由于生产方式的变革与技术革新,连精度要求极高的人体器官如心脏瓣膜均可以打印,产品能够达到精准无误,而且最终生产环节不会产生废弃物,实现零排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清洁生产。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对我国工业化形成挑战

由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我国产业构成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主导的产业为支撑的格局将面临严峻挑战。

1、新增就业机会减少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导致新一轮世界产业转移,区域产业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制造业回流发达国家,致使国际投资转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特征之一就是生产产品的个性化与生产过程的本土化,原有的规模化、大批量生产模式被颠覆,新的产业中心转移将伴随新的就业岗位的转移,这意味着部分新增就业岗位将被固化并分散在具有消费市场与数字化制造能力的地区,原有的以大规模现代化工厂吸纳就业人员的方式将被打破,我国通过产业聚集与规模经济创造就业岗位的模式将随之发生转变。

2、生产要素优势消失

我国近年来工业化得以长足发展的要素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口红利优势,即劳动力成本低廉优势。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资源丰富,并且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裕的劳动要素。二是经过经济高速增长期,中国积累了巨额财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GDP名义值较1978年增长了140多倍,产业发展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演化,资本要素当前正逐步取代劳动力要素成为支持产业的核心要素。三是中国从农业大国发展为工业化国家,资源环境要素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但是由于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资源与环境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目前这一要素逐渐由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要素转化为制约要素。我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要素投入主要沿袭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的规律。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要素不是传统西方经济学归纳的劳动力、资本与土地,而是知识与技术要素。我国当前具有优势的要素市场,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将变得黯然失色,而知识与技术要素体系在我国远未成熟。反观西方国家,欧洲与日本等发达国家正处于人口老龄化阶段,劳动力要素优势减弱,资本要素市场也受到来自新型工业化国家的挑战,大部分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但是,如果第三次工业革命爆发,传统生产要素优势作用减弱,这些国家将凭借其多年积累的教育基础与知识技术优势,在较短时间完成以数字化制造产业为支撑的“再工业化”过程,从而重拾制造业强国地位。

3、大范围产能过剩问题凸显

我国当前工业化发展主要沿袭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路径,产业体系以重化工业为主,钢铁、水泥、有色、船舶制造、机械制造等产业在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扩张期积累了庞大的产能。经济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进入收缩期,国际市场需求下降,我国部分行业已经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如果第三次产业革命兴起并在全球范围内扩展,欧、美凭借其科技优势以及高端制造优势实现“再工业化战略”,制造业中心将不可避免地重新转移到发达国家。而我国经过前期在旺盛的国际与国内需求支撑下,形成的巨大工业生产能力将逐渐显得落后并被国际市场淘汰,届时大范围产能过剩的局面难以避免,如果我国不能及时转变发展方式、完成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业化进程受到明显制约。(国家信息中心 闫敏)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