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中国城镇化存五大误读 面临严峻利益结构调整

2013年04月16日11:10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率 中央一号文件 中国城镇化 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建设 利益差别 结构调整

城镇化≠城市化

聚焦于各类大中城市和城市群,是对城镇化的误读,中国应该走一条适合国情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有两个陷入分歧或者有时被混淆的概念:城镇化,还是城市化?

从事宏观经济研究的政策专家和学者们,大多愿意使用“城市化”的概念。一方面是因为国际上没有城镇化的说法,另一方面是希望未来我国的城镇化道路聚焦于各类大中城市和城市群。

而从事农村政策研究的部门和一些领导同志,根据我国的国情,倾向于采用“城镇化”的提法。

中国现在有7.1亿城镇人口,可是我们只有658个城市,另外还有近两万个建制镇,建制镇平均人口1万多。按照国际上一般对城市的认定,我们所有的建制镇的镇区都可以叫做城市。可是在中国,建制镇的统计范畴是属于农村,隶属于城市的管辖。如果我们提出“城市化”,在中国这种国情下,各级城市政府会以此为借口,排斥农民工,同时,他们会利用自己管理上的优势权力,使得生产要素走向更多地向城市倾斜,把自己的城市越做越大。

“城镇化”,这是目前中央既定政策的提法。我国已经有近2万个小城镇,把城镇化的矛盾分解到小城镇,会把不稳定因素降到最低。其次,在中国国情下,镇代表着一部分农村人口就地就近的转移,这也是我们重要的目标。

但是,大城市也必须要承担农民工进城的公共服务问题。在尊重农民自愿选择的前提下,各类城市都应该积极接纳农民转移,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土地城镇化

在各地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的情况下,大量农村土地被低价征收。但实际上,城市在吸纳农村土地的同时,应当同步做好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问题。

2000—2010年,全国城镇建成区面积扩张了64.45%,而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只有45.9%。土地的城镇化速度,要远快于人的城镇化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通过低价征用农村的耕地或者集体建设用地资源,获取了大量的资金,解决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说,城市如今在形态上已经向现代化迈进,农村的土地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如果从某个城市或某个村庄的角度看,低价征收农民土地肯定是带有一定的剥夺性质。但从全局上看,中国特殊的土地征用制度,对于促进大量非农人口增加,提高农民收入,发挥中国国际竞争力等方面也起到了重大作用。中国每年有1000多万农民进城从事非农就业,总共有2.5亿农民从事非农产业,农民收入的近一半来自非农就业。各个地方政府在招商的时候,工业土地基本是零地价或负地价,这也是建立在现有的土地征用制度上的。

但土地征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一些城市政府在推进城市发展和建设中,土地粗放型使用,甚至不惜大量占用耕地,进行城市的扩张。目前城市人均建设用地133平方米,超过国家规定的80~120平方米的标准。

另外,尽管有2.5亿农民进城从事非农产业,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重要战略目标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实现。

各类城市只欢迎农民工来就业打工,而不欢迎他们定居落户,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为了降低城市发展成本,剥夺农民工带来的廉价劳动力已经成了城市非常正常的选择,而为农民工提供与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则被排斥在外。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