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关键:进城农民与市民“同城同待遇”

2013年04月09日11:26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光伏产业 城镇化率 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发展 城镇化建设 农民进城 进城农民

点击浏览下一页

本刊记者 曹海鹏|摄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郭芳 董显苹 实习生简文超|北京、江西报道

从2012年2月“转正”江西省省长至今,鹿心社主政江西已逾一年。

2011年,他从前任省长吴新雄的手中接过“帅印”。

当年,江西省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进入万亿元俱乐部。2012年,生产总值达到12948.5亿元。江西步入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但我们清醒地看到,江西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欠发达省份地位尚未根本改变,加快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鹿心社坦言。

鹿心社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江西省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阶段。这是他们最大的机遇。

2013年,鹿心社将江西发展的重点落定在工业化、城镇化的“两化驱动”上。

城镇化关键:

进得来、留得下、过得好

江西的城镇化规划可简单归结为“一群两带三区”,即环鄱阳湖生态城镇群,沿沪昆线城镇发展带、沿京九线城镇发展带以及南昌大都市区、九江都市区和赣州都市区。

该规划中,南昌、九江市为江西城镇化建设的排头兵,国务院批准的《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明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该区域以占江西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江西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是江西综合实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

在南边,以中央苏区建设为契机,赣州的城镇化也加快了进程。2011年,赣州的城镇化率仅仅为39.34%,远远低于江西省其他地级市。

2012年,《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表示要加快该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以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着力增强发展的支撑能力……

这一年,赣州城镇化率达到43.7%,新增建城区面积24万平方公里。根据计划,未来20年左右,赣州主城区将扩建至200到300平方公里。届时,“大赣州”将串联起下面数量庞大的小县城和大农村。

当然,在鹿心社看来,若仅仅只是造城,江西的城镇化并不能算成功。

鹿心社一直强调,城镇化发展需要制定规划,科学履行。“只有把城镇化做实,进城农民才能够在城镇找到合适的工作,享受到公共服务,享受到医保、教育,真正做到享受市民服务。”他认为,城镇化的关键是农民进城能进得来、留得下、过得好。

鉴于此,江西正致力于完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全省严格落实同城同待遇政策,使进城农民在养老、住房、医疗、就业等方面享受当地城镇居民同等待遇。

既要对得起革命先烈

又要对得起子孙后代

与城镇化布局相呼应的是,同步工业化布局。

去年,江西提出“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区域发展格局。在加快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和促进赣南等原苏区振兴发展的基础上,重点优化沿沪昆线两翼区域生产力布局,积极支持赣东赣西经济板块“两翼齐飞”,培育多极支撑的区域经济增长板块。

与此同时,江西的新型工业化产业选择也基本确定。

江西省着力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新材料、航空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以光伏产业为例,短短几年,在江西从无到有,形成了硅料、硅片到太阳能电池组件及配套产品的光伏产业链,进入全国光伏产业第一方阵。尽管当前光伏产业集体陷入危机,但这不会改变江西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心。

然而,作为中国最美丽的省份之一,生态大省江西所面临的环保压力一定程度上会成为江西经济发展和产业选择上的束缚。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鹿心社曾发出过这样的感慨:江西是革命老区,不加快发展经济对不住革命先烈;江西也是生态大省,不保护生态环境又对不住子孙后代。江西通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探索既有利于生态保护又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子。

这条路不好走。鹿心社说,因为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毕竟会对经济的速度产生一定影响,江西需要国家的关注和支持。

“江西南部是东江源头,又是香港同胞主要的饮用水源,生态地位非常重要,为了保持水质,江西调结构、压项目,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可以说为保护国家生态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根据鹿心社介绍,目前,国家对江西56个县市区的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总量大约是9.6亿元,“杯水车薪”。他建议,中央应加大对重点生态保护区的支持力度。

在今年的两会上,江西人罕见地集中表达了一个欠发达省份对于中央政策红利的渴望。未来5年,江西力争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7年生产总值超过2.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力争达9000美元,江西人民富裕和谐秀美。

△对话鹿心社省长:

“江西发展绿色生态经济有明显优势”

《中国经济周刊》:当前全国各地发展都很快,江西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江西在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中,具有哪些发展机遇和优势?

鹿心社:应该说,当下的江西具有许多机遇和优势,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三大国家战略实施的机遇。2009年国务院批复《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去年又出台《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2009年国务院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去年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三大国家战略同时覆盖江西省,由此带来的机遇前所未有。

二是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机遇。江西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明显,具备加强区域经济交流合作的优越条件。随着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合作的不断推进,江西必将成为产业转移、技术转移、资本转移、人才转移的重要省份。

三是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机遇。江西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较快增长格局十分明显。2012年我省城镇化率47.5%,正是加速期的重要时段。

四是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机遇。绿色、低碳、循环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绿色生态、节能环保等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江西生态环境良好,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发展绿色生态经济具有明显优势。

《中国经济周刊》:作为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省份之一,江西提出力争生态文明建设在全国领先,并初步探索了保护生态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有哪些举措?

鹿心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江西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也是推进江西科学发展、加快绿色崛起的潜力所在。我们深入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打造生态品牌,大力发展低碳生态经济,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一是推进重大生态工程建设。例如,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城镇污水处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重金属污染防治等重大生态工程,切实保护和建设好江西的青山绿水。二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低碳、绿色产业。例如,加快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

《中国经济周刊》: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革命老区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下一步,江西在推动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中会有哪些举措?

鹿心社:去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革命老区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根据国务院《若干意见》,制定了《实施意见》,明确了“三年见成效、八年大跨越”的发展目标。同时,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支持,落实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一批重大产业发展项目。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取得重大进展,已完成了10.6万户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任务,解决了99.37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3.69万烈士子女享受定期生活补助。下一步,我们将积极配合做好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的编制和报批,争取尽快启动中央国家机关对口支援和央企帮扶工作。

《中国经济周刊》:江西在推进城镇化方面力度很大,成效也很明显,但与全国相比还有差距,江西将怎样加快推进城镇化?

鹿心社:2012年,江西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7.5%,但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1个百分点。我们提出在未来五年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左右,任务十分艰巨。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我以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一是科学编制并实施好规划。解决好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土地怎么用、城市怎么建的问题,为城镇化发展和城镇建设提供依据。二是提升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适度超前搞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过去重地上、轻地下,重硬件、轻软件的做法,提高城市建设水平。三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根据综合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进一步放宽城镇落户条件,把在城镇有合法稳定职业和住所的农村人口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四是提高以城带乡水平,推动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让广大农村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地方官为江西发展献计策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董显苹|北京、江西报道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财政厅厅长胡强:

原中央苏区发展应提高自身造血功能

“中央苏区的发展,除了国家财政输血,更应该提升自己造血功能。”江西省财政厅厅长胡强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胡强介绍,为促进原中央苏区加快振兴,今年年初,在省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江西省依然积极筹措资金,安排了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专项补助资金,每县补贴1000万元,集中用于促进扶贫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培育各具特色的扶贫支柱体系,拓展贫困群众的稳定增收渠道。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县的转移支付补助力度,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与市本级困难补助力度,扩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补助范围且加大补助力度,在安排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时,重点向原中央苏区倾斜。”胡强说。

“我们将继续通过设立财政收入翻番奖、财政收入上台阶奖、工业崛起奖等一系列财政激励机制,调动和发挥原中央苏区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加自身‘造血’功能。”胡强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新余市市长刘捷:

打造“精美特新”中小城市

“城镇化建设不能一拥而上,而是要结合地方特色。”新余市市长刘捷介绍说,新余的工业化发展很快,目前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5.58%。

“我们定位的新余城镇化,不是做大规模,跟九江、南昌不一样,我们希望把新余打造成‘精美特新’中小城市,在这儿生活比较休闲,交通也不会拥堵,基本设施比较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和舒适。”

“另一方面,新余还特别关注小城镇的建设,因为新余人口不多,我们希望在周边构建11个中心区,推动示范镇的建设,探索‘市直管镇’管理模式。”刘捷说。

刘捷表示,到2015年,力争使新余城区人口达到75万,建成区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使新余成为“南昌的远郊、长沙的近邻”。

全国人大代表、萍乡市市长陈卫民:

用消费拉动城市产业经济转型

萍乡市市长陈卫民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要实现产业经济转型,关键要靠消费拉动。萍乡是产煤大市,如今已面临资源枯竭的危险。“我们把工业打造成十大接续替代产业,在1区5园20个产业基地中发展经济,使工业经济保持相对的优势。同时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城镇化,通过扩大消费、新兴城镇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来推动萍乡的经济发展。”陈卫民说。

“萍乡将把产业结构建立在可再生资源的基础之上,进而大力发展消费型产业,打造消费性城市。”陈卫民说,调整产业的第一任务是三次产业比重要调整,目前萍乡的第一产业比重为7.2%,第二产业是60.8%,第三产业已经提高到31%,“三次产业结构比过去更优化”。

陈卫民说:“如果今后能转移到更多的旅游、文化、商贸等消费型产业,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可更少,传统产业占比会越来越少,就能用现代新型服务业和优势产业来取代资源型的萍乡。”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人民网-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