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中新社北京1月31日电 (记者 丁栋)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最大的亮点是‘放活’。”31日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这样表示。
31日发布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作出全面部署,这也是2004年以来,中共中央连续十年在年初的一号文件中关注“三农问题”。
在李国祥看来,文件提出的“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14字工作目标中,“保供增收惠民生”是延续对农业农村“多予少取”政策,体现了中央农村政策的连贯性,而“改革创新添活力”则更多体现了“放活”的思路,是与往年一号文件相比有最大的突破。
纵观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词”,从2004年提出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到2006年推进新农村建设,再到2012年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主要停留在夯实农业基础、稳定农村农民的思路上,对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少有提及。
今年一号文件中,专门用了很大一部分篇幅述及创新,内容涵盖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方面,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商企业进入农户承包耕地、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等改革热点,文件一一回应。
一号文件明确,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前提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允许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前提是“建立严格的准入和监管机制”。
“乍一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好像划了很多‘红线’,规定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做,但是在‘红线’之外的地方,原来的一些约束都放开了,都可以大胆探索创新”,李国祥这样表示。
在李国祥看来,经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出现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将解决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失后“谁来种地”的问题,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