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2012年的最后一天下午,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央行、银监会联合发文《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下称《通知》),再次强调对地方政府融资行为进行规范。最近,数十万亿规模的影子银行成为一枚定时“炸弹”,其中最大的风险便是地方债务,成为一块“巨石”压向监管层和资本市场。
2013年将迎来地方债集中偿债期,但是在经济下行期,“能否顺利如约还本付息令人担忧。”国研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认为。
两年前地方债务遭遇银行贷款严格限制之后,由于政绩与基建项目高度关联使得地方债务并未得到遏制,而是转移至银行表外通过城投债、信托等理财产品形式继续滚雪球,市场估计至2012年末地方债务已增长至12万亿!
“政府再不能隐性担保了,否则地方债务的风险越来越大!”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认为,地方融资的透明度和规范制度的建立刻不容缓。
临危紧急刹车
本报记者了解到,早在2012年9月,财政部就针对地方债开展了专项检查摸底工作,一些违法和违规的风险融资项目混杂其中,此次检查主要是针对2011年以来的融资情况。
随之而来的是严厉的整治。2012年岁末,四部委再发《通知》对又有抬头之势的违法违规融资进行规范。
“从最后一天紧急出台的新规来看,地方债已行至悬崖边上,不及时规范和限制融资将会发生系统性风险。”某商业银行资金部人士说,地方债已紧紧地把地方政府和银行捆绑在一起。从上述发文来看,其列出的整治范围之广和整治手段之严厉都属空前。
地方债早已成为了风险隐患点,2011年上半年国务院就安排审计署进行了审计。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万亿元。那么时过两年,地方债务又增长了多少呢?
“实际还要更多,这里面不包括项目公司先行垫付的资金。”一曾经深入研究地方债的某金融机构人员对本报记者表示。为了解决资金之渴,去年以来多地政府采取BT(建设-移交)项目的融资模式,即引入项目承建方先行垫资进行基础建设,项目竣工后再移交地方政府。
2010年之前,地方债务主要通过银行贷款进行融资,但是其急剧膨胀的规模引起了监管部门的关注,银监会要求各家商业银行“不得新增”成为严控地方债务的“红线”,如今一些银行表内资产地方债务类贷款占比已呈现下降趋势。
然而,地方绕道银行表外即影子银行继续进行规模式跃进,如以城投债、信托等理财产品形式进行融资,“这些产品由于有政府的隐性担保,投资者认为地方政府不敢轻易违约,所以都争相购买。”上述研究地方债的金融机构人员透露,城投债交易大部分在银行间交易,理财产品也是由银行售出,可见,其风险仍与银行有扯不清的关系。
逃不掉的危机?
排除地方债务危机排上日程。近日,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表示,2013年要强化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抓紧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将地方政府债务收支纳入预算管理,逐步形成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
然而,“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使得原本已陷入隐忧的地方债务或再次冲动,东方证券分析师孟卓群预计,2013年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可能继续小幅下滑,但基建投资在稳增长过程中仍起到主要作用,其估计城投类债券的规模仍很可能快速增长,净发行规模可能超过8000亿。2012年,城投债净供给或超过了7000亿,这些债务主要以市县级平台为主,而市场认为,这一轮城镇化也主要是县镇一级,那么规模继续扩大似乎在所难免。这些债务到期在2015年以后集中到来,而今年正迎来偿债高峰期,旧债未完新债再添,地方政府债务的压力越来越大。
“现在主要是债务展期,先付息,还本暂时延迟。”上述金融机构人士对地方债拖延处理表示担忧,这样债务和利息越积越多,最终可能爆发危机。王夏儒认为,地方债持续的增势,已成为逃不掉的危机;释放危机的急救药是降低融资成本,但是如果银行继续降息,将会推高房地产价格,甚至引发通胀,这将给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底部回升带来压力。
“如果地方债务继续无节制地扩张,总有一天会出现违约,那将是多米诺骨牌!”上述金融机构人士认为,地方债务危机的爆发,只是或早或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