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昨天清晨,6号线、8号线南段、9号线北段和10号线二期4条地铁新线开通试运营,让北京地铁运营里程达到了442公里,轨道交通真正形成“网络”。预计上班日日均客流将达到850万人次,最高峰将突破900万甚至千万人次。
4条新地铁,条条高难度,条条有创新,体现了建设者攻坚克难的“决心”,出行更方便让市民“开心”,以人为本真诚服务让乘客“贴心”,科学规划周密设计处处“用心”。这是北京通往2013的“心”地铁,让人们对城市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
呼吁多坐地铁公交
市委书记郭金龙前天在试乘地铁新线时就指出,希望大家一起宣传和实践,多坐地铁,多乘公交,遵守交通秩序,合理规划错峰出行,让北京交通更顺畅。郭金龙说,我们下决心在城市中心区加密地铁线网,就是为了更大程度缓解交通拥堵,方便群众出行。在北京这样的特大城市建设高密度地铁线网,国内少有先例可循。我们还要继续努力,把地铁和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更好更方便,让更多的人圆梦。
最高客流有望破千万
北京地铁新闻发言人贾鹏说,4条新线开通意味着北京城市公共交通格局迎来“质”的改变,“整个北京以公共交通为主体、轨道交通为骨干的新的交通模式基本形成。”
据测算,4条线路开通初期预计北京地铁日均客流将增加70万人次左右。之前北京地铁共15条线,日客流量为750万人次,工作日最高峰曾突破850万人次。如今,加上新开通的6号线,北京地铁变成了16条线,预计上班日日均客流将达到850万人次,最高峰将突破900万甚至千万人次。
运营组织压力剧增
地铁网络化形成以后,对于乘客来说,大家的出行会更方便,选择的余地会更大,但对于组织运营管理者来说,“会带来多方面的安全风险和压力。”贾鹏说,一方面在网络化运营的前提下要确保运营、行车秩序稳定,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另一方面,乘客对服务的标准要求更高,服务项目要求更完善,“最大的难点是一个点的列车故障或延误,就会影响到一条线甚至几条线、整个网,所以管理的幅度、压力更大。”
联网限流会更频繁
北京地铁全路网已有36个常态限流车站。不少乘坐地铁出行的乘客发现,有时候站厅里明明已经不挤了,可车站为什么仍然在执行限流措施?对此,贾鹏表示,目前北京地铁采取的限流措施有两种,一是节点限流,另一个是联网限流。“乘客在本站发现站厅并不是很拥挤,但还要采取一些绕行导流围栏的限流方式,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下一个车站或下一个换乘点创造条件,以使整个路网的限流形成合理分配。”贾鹏说,进入网络化运营后,联网限流会更加频繁,希望广大乘客能够给予理解。
■提醒
4条新线暂无移动信号
晨报讯(记者 陈琳)地铁上常见“低头族”,上了地铁就开始上网、看微博、发短信。但记者发现,10号线二期不论是车厢里还是站台上,手机都没有信号。
实际上,不仅仅是10号线二期,包括6号线在内的4条地铁新线,目前的手机信号均不全,只能接受联通和电信信号,移动信号显示无服务。据地铁公司新闻发言人贾鹏介绍,需要等待运营商与建设商的进一步接洽,会尽快展开调试,具体日期尚未最终确定。
■专家分析
地铁再建多少能“不挤”?
不少乘客提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地铁里程达到多少公里可以不限流,或者说“不挤”了?
对此,北京地铁新闻发言人贾鹏表示,不限流不太现实,“限流和整个轨道间隔的密度不是绝对的对应关系,网络化肯定会给大家出行带来方便,也会减轻每条线路的客流压力,但北京地铁的客流单向性特征太明显了。”
比如八通线,全天客流量才35万人次,但早高峰基本全集中在进城方向,晚高峰全是出城,再大的运力也满足不了这种潮汐式的客流走向;而2号线每天120万左右的客流量,却并未采取限流措施,这是因为2号线列车密度大,乘客均衡,需求量合理。
但对于乘客的第二个“不挤”的要求,贾鹏说,网络化运营的特征是,线路越多对缓解自身运输压力越有作用,比如说14号线开了,5号线压力就小了,8号线开通对5号线也有一定缓解作用,6号线能分流1号线部分客流,2014年7号线开通又能替1号线分担一部分。
“心”地铁之决心篇
条条高难度 处处是考验
昨天不少市民发现,新开通的地铁楼梯普遍都比较高,甚至从站厅到站台层都有六七十级台阶。原来,新开通的4条地铁线大多处于既有地铁线的下方,车站自然需要“有深度”。4条地铁新线的建设,条条高难度,条条需要建设者们攻坚克难的决心与苦干。
东四站:
施工前忙打降水井
6号线东四站,深达34米,是京城地铁里的“最深处”,全靠工人“拖泥带水”挖出来。施工前两个月,开始打井降水,围绕着施工场地,工人每隔1.5米打一口降水井,每口井深42米,一圈下来共打了234口井。
从1986年开挖地铁1号线有了暗挖施工工艺以来,还没有在泥水里暗挖施工的经验,工人们只能自己摸索,34个水泵24小时不停抽水,并自备发电机随时待命。“如果停电,只需3个小时整个车站都能给淹了。”
即使打井,也做不到有效降水,于是在封闭的施工区域内部,又打了30多口水井,项目部专门到德国耗资百余万买来大功率的真空泵参与排水,工人们穿着高腰水靴和雨衣,在“拖泥带水”的环境里开挖车站,一个班下来几乎浑身湿透。
军博站:
克服特级风险源
9号线与1号线换乘的军博站,也是全线唯一的特级风险源,这是由于既要下穿既有1号线,又可能影响到1号线的正常运营,沉降需要严格控制在3毫米以内。军博站又地处管线密集的富含水层,施工难度居9号线各车站之首。为了不影响1号线运营,施工人员采取了智能化自动监测系统,200多个监测点的沉降信息24小时上传,每半小时更新一次,自动补偿注浆系统根据需要随时向1号线结构底板注浆加固。
公主坟站:
耳朵眼儿里做道场
10号线二期下穿既有1号线的公主坟站建设新线车站,为目前北京市最大规模的下穿既有线工程。车站在暗挖过程中,要躲避新兴桥桥桩、下穿1号线公主坟站、避开70多棵古树和众多的管线;部分暗挖在长安街下方,三环主路新兴桥两侧交通流量非常大;西南附属站厅邻近公主坟文物……中铁隧道集团北京地铁10号线二期12标项目总工程师王先堂说,建设条件极端困难,车站设计方案反复调整长达两年半。“在这里施工颇有‘耳朵眼儿里做道场’的感觉。”
■回访
工人马不停蹄开赴新工地
晨报讯(首席记者 王彬)4条新地铁开通了,市民已经迫不及待“尝鲜”,而那些两年来为北京地铁施工付出无数汗水的建设者们,很多人还没体验过自己建设的地铁坐起来是啥感受,就已经开拔到新地铁线路的施工工地了。
昨天清晨,当6号线的第一列列车从北海北站经过时,王建涛还在熟睡之中。因为忙于项目的收尾工作,他每天都要凌晨一两点钟才能入睡。2011年的春节,记者曾在工地采访过王建涛和他的同事们,工人们放弃了春节回家团圆的机会,留守在工地不停工。王建涛说,这两年时间过得很快,大家伙儿每天都在加班加点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是想到地铁开通能缓解拥堵,方便市民出行,大家都觉得很值得。“现在只剩下一些收尾的工作了,大部分工人没等看到开通运营,就到新的地铁工地去工作了。”
明年他和同事们就要去准备6号线西延、8号线三期等项目工作了, “北京的地铁规划已到2030年,我退休前估计都要在北京地铁工地上度过了。”
本版撰文 除署名外 晨报记者 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