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10月31日,江北嘴国金中心工地,工人正在进行砌墙比赛。 重庆晨报记者 黄宇 摄
他进城打工12年,收入涨了20多倍
彭连东如今当上了施工员,每月收入7000元,昨天他成为江北城街道“十佳农民工”
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日,是我市设立的“农民工日”,今年11月4日是第六个。
砌砖、扎钢筋、组装开关箱……为迎接第六个农民工日的到来,10月31日,江北城街道表彰了“十佳农民工”,还举行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大赛,新生代农民工展现了他们的风采。
赛技能不仅快还要好
位于黄花园大桥北桥头的江北嘴CBD,是我市正在修建的新兴商务区域。未来,这里将汇集众多金融机构总部,一幢幢商务金融办公楼、高档酒店、公寓、住宅将拔地而起。
有上万建筑农民工来到这里,建设这座中央商务区。江北城街道举办农民工技能大赛的地方,就位于中建三局国金中心项目部。
“莫慌,仔细看,慢慢来。”“加油,快完成了。”在组装开关箱比赛现场,选手们来自各个建筑工地,穿着各自的工装,铆足了劲,仔细地安装。周围的工友们,也在一旁加油助威。最快的一组,花了不到10分钟就完成了比赛。
比赛项目一共有3个,除了组装开关箱,还有砌砖、扎钢筋比赛。5队选手参加了砌砖比赛,每队3人,分配了200块砖,要砌高1.2米、宽3米的墙。最重要的是配合好,先拉水平线、垂直线,再麻利地用砖刀撬起混凝土砌墙。获得优胜的队,不仅快,还要好,展现了不俗的技能。
12年收入翻了20多倍
江北城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江北城街道辖区内,有近30个工地,上万名农民工。
30岁的彭连东,就是江北城街道这次表彰的“十佳农民工”之一。彭连东是巴南鱼洞人,18岁就出来打工,“最开始当车工,因为不懂技术,给人当学徒,每个月收入只有300元左右。”
2006年彭连东进入建筑业,当过钢筋工、电工,从一线工人做到了管理层。如今,他在中建三局的工程部当施工员,每个月收入也涨到了7000元。相比12年前,彭连东的收入涨了20多倍。
“现在农民工不止收入增长,而且,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增强了,也更看重生活工作环境。”中建三局重庆公司副总经理周佳军说,国金中心项目部就有800余名农民工,除了夏天送清凉、冬天送姜汤,宿舍也统一装上了空调,还为同在一个工地打工的夫妻建了“夫妻房”。依托农民工夜校,有固定的技能培训等。“农民工流动大,但服务好了,工资按时发放,就稳固了建筑队伍,让建筑质量有保障”。
90后在乎健康和保障
江北城街道党工委还开展“五送服务进工地”活动,即送技能培训、送法律援助、送困难帮扶、送健康保障、送科教文化,让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
街道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开办的“夜校”,由农民工自行选择感兴趣、最需要的内容。
现在,很多农民工重视维权。通过送法律援助,解决欠薪和劳务纠纷23件,涉及800余人,金额720余万元。解决工伤纠纷4件,涉及4人,金额109.37万元。
“我比较看重健康保障”,90后钢筋工程欢说,在工地上磕磕碰碰难免,有了保障家人才会安心。程欢是家中的独子,想自己出来闯一闯,就学了技术从四川来到重庆。和老一辈建筑工不一样,年轻的程欢闲时喜欢逛街、看电影和K歌,“现在是累积经验的过程,以后想自己做一番事情。”
此外,江北城街道党工委为农民工开办图书阅览室,买来书籍供他们免费借阅。每月为农民工免费播放一场露天电影,欧美大片、最新国产电影都能看到。 重庆晨报记者 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