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学校要加强就业引导,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制。发挥大学生毕业就业指导部门的作用,辅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不应该是在毕业期间才开展的指导,更不是一蹴而就的“授人以鱼”提供一些招聘信息,需要长期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长期就业目标。同时,毕业生应当寻找最适合自身发展和特点的工作,而不是盲目“扎堆”热门地区或行业。
政府要鼓励支持自主创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条件。大学毕业生正是最富有创新意识和朝气的群体,很多创业的想法之所以没有能够付诸行动,是因为缺少必要的支持。虽然各级政府积极呼吁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是相关的配套措施仍待落实。同时,大学可以针对创业需求,为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知识铺垫,利用校友资源给予支持和指导,使学生对创业流程、必要条件有充分认识,使其能够在跨出校园甚至在读期间就能够顺利实现创业梦想。
大学生要从提高综合素质的角度出发,积累人力资本以应对劳动力市场的挑战。单一地强调学分绩的重要性,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兼备专业素质和社会交际能力的毕业生更容易受到雇主青睐。学校的教学设置和课程模式要注重培养多样化发展的大学生,我们不仅要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也要培养能够应对挑战、积极创新的通识人才。
最后,在教育资源的配置方面,要加大对教育落后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投入,努力促进教育公平。虽然先天的家庭背景优势无法改变,但是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给予农村地区学生、贫困学生扭转“出身”的机会,对促进社会资源的流动,缓解教育不平等、收入不平等意义重大。
大学毕业生正从“天之骄子”演变成“平民”,这是大学毕业生、高等教育乃至整个社会都面临着的考验和挑战。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良好的就业价值观,特别是缓解大学生就业时对热门地区、行业的“扎堆”现象;调整教育理念和培养机制,专注于培养兼具过硬专业素质和社会交际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促进教育公平,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在家庭、学校、地区间的流动。这些都是关系到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和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成果的重要问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国的未来不只在于经济的增长,更在于教育的进步,人才的培养,“软实力”的增长。只有高质量的教育,才能为中国长久的发展打下最为坚实的基础,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课题主持人:李宏彬
报告执笔人:李宏彬、吴斌珍、施新政、孟岭生、王洋、谢洁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