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钢贸企业
本报记者 王海平江苏报道
稳增长背景下,企业融资难问题似乎会减轻些许,近日,人民银行主动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减轻了部分企业负担,然而,有一个群体却以公开信的形式要求银行进一步给予他们资金支持。
近日,一封由上海钢铁服务业行业协会和福建省周宁县上海商会共同发出的《致商业银行的一封公开信》(下称《公开信》)呼吁银行给予钢贸企业贷款,也进一步将钢贸企业资金链紧张现象进一步推向了前台。
此前一段时间来,包括江苏、上海在内长三角内钢贸市场融资问题不断爆发。
自江苏无锡一洲钢材贸易市场老板李国清携家人“跑路”到澳洲后,近期工商银行与江苏淮安某钢贸市场又打起了官司:钢材市场倒闭涉及到高达3亿元的贷款风险。
进一步消息显示,江苏各地上报反映“钢贸市场融资问题”的文件如“雪片般”飞向了江苏省内负责金融稳定工作的最高机构——江苏省金融稳定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
诸多事件不仅引发了一场江苏省内钢材钢贸市场融资黑洞的危机,而且从其“圈钱”的模式看,更有可能会触发更大范围内钢贸市场的系统性危机。
为此,4月底银监会专门下发了对钢贸贷款风险警示的文件,不过《公开信》却发出不同声音:“银行与钢贸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银行业取得了丰厚回报”。
与银行相比,钢贸企业显然是弱势,但本报记者获得的一些地级市上报的资料则显示出部分钢贸企业的不为外界所知的共性色彩:很大一部分钢贸市场的背后实际操控者均为某东南沿海省份籍贯商人,当前期在地方进行小规模真实性投资后,随即开展了大规模系统性的银行融资借贷,但其所获得的资金绝大部分流向了上海,进入了期货市场和房地产。
本报记者亦独家获悉,仅仅在经济相对欠发达的连云港市及其下属各县(市、区)的钢贸市场,向全市各个金融机构融资的信贷合同总额为29.5亿元。
以江苏为例,将在7-8月迎来全省范围内的钢贸企业借款偿还高峰期,目前,仅在江苏省内,钢贸市场就高达1000家左右,注册钢贸商户超过2万。
这或已经影响到了大量钢贸企业、担保公司的生存,并影响到了银行的资金安全,因此,江苏省金融稳定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等有关政府部门对此现象尤为关注。
钢贸市场圈钱路径: 贷款方、担保方、投资方都是自家人
随着江苏有关部门对当下省内钢贸市场融资所集中爆发的问题进行分析,其圈钱模式也浮出水面。
本报记者获得的资料显示,江苏各地以钢贸交易市场为平台的“三位一体”(钢贸市场投资者及其下属担保公司、贷款商户)的模式“成功”套取了银行信贷。
以连云港宝汇担保有限公司为例,工商资料显示,该公司2009年3月成立,系灌南县宝汇金属交易市场的全资子公司,主要为进驻宝汇金属交易市场的钢材商户提供融资担保。
宝汇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为10060万元,法人代表潘邦华,另有魏裕桂、陈庆树2名股东。
令人吃惊的,潘等三人不仅是宝汇公司的出资人和股东,亦同时是灌南县宝汇金属交易市场的股东,且三人同为近些年到灌南投资的东南某省籍商人。
由此显示出,钢贸市场和担保公司背后实际操控者,实际上为“同一人”。
问题不仅仅止于此,本报记者调查获悉,具体通过宝汇担保公司从银行贷款人--即在宝汇交易市场内从事钢材经营的所谓的钢材商户,都系潘邦华等从该省带过来的同乡人马。
由此,钢贸市场投资者及其下属担保公司、商户在本质上是“三位一体”的模式。
这就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金融风险,目前,太仓农商行灌南支行为22户金属市场内商户提供的贷款,都只是由宝汇担保公司提供担保。
事实上,此种模式不仅仅在连云港,在长三角不少地方,钢贸企业都采取类似的手段从银行贷款。
“‘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从目前地方上报的情况看,无一例外”,一位接近江苏省金融稳定办的人士表示。
贷款去向追问:流向房产和期货?
《公开信》呼吁银行“给予能正常还款的企业续贷支持,帮助企业共渡难关”。
事实上,部分正规经营的钢贸企业的确应该受到资金支持,但问题在于不少钢贸企业贷款来的资金是否用于实业和自身钢贸市场经营呢?
以连云港上述案例为例,“在此操作下,不管它们自己或和银行之间如何运作,总之进入实体经济的贷款可以忽略不计”,连云港当地一位银行界人士表示。
江苏银行董事长黄志伟近期这样告诉媒体:有少部分钢贸企业它借钢贸的名义,想取得银行的贷款,然后挪用了贷款,去进入炒期货,投资房地产,不是专款专用,由于当前宏观调控,经济下行的状态下,他的资金流就发生了危机,就会断裂。
事实上,正因为房产、期货利润或许更大,为此,部分钢贸市场甚至出现作假的情形。
这种模式也为业内人士所熟悉:首先钢贸市场弄块地,盖几幢交易的仓库,堆个百把吨初级的线材,然后每人名下几个公司,用少量的存货相互对倒,制造出所谓的交易量和现金流,引银行贷款。
然而,这些贷款来的资金去向却令人惊讶,甚至有人将贷款来的资金用于买豪车等。
也因为此,4月底,银监会办公厅下发一份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时调整信贷方向和政策,防止部分钢贸企业虚构贸易背景的套(骗)取银行贷款行为发生。
通知还要求,贷前调查要准确了解钢材贸易企业的真实用途,不能以担保、抵押,或第二还款来源的可靠性代替对贷款企业还款能力的评估;加强贷后检查,跟踪贷款走向,确保贷款用于约定用途。
崩盘:一边埋怨融资成本高一边努力贷款投向其他行业
这种“三位一体”模式终究走到了终点。2012年5月,宝汇担保有限公司轰然倒闭,其引发的连锁反应则将事态的发展推到了顶点,包括钢贸市场、银行、担保公司都卷入其中,钢贸市场资金链开始崩盘。
记者调查获悉,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内,宝汇担保公司就连续发生了3起代偿事件。其中,2011年末为灌南县农联社一贷款企业代偿299万元,2012年2月分两次为太仓农商行灌南县支行贷款商户代偿600万和390万。
三次代偿后,宝汇担保公司的保证金无法及时到位至银行,导致担保公司代偿的,则是因为其担保的钢贸企业遭遇资金周转难题,无法向银行按时还款。
事发后,宝汇担保公司的投资者——灌南县宝汇金属交易市场,不得不通过民间融资渠道筹集资金以弥补漏洞。
有意思的是,宝汇担保公司并未在连云港当地集资,而是该公司实际控制人曾到无锡进行民间融资希望能够压住风险,但并未见效。
就在宝汇金属交易市场刚填满建设银行的窟窿时,2012年1月30日,其在福建兴业银行某分行的3000万元贷款到期,加之在无锡民间融资市场融资偿还贷款,让潘等人“崩溃”。
记者获悉,截止到2012年4月,宝汇担保公司在灌南县金融机构担保贷款余额为7500万元,另有敞口银票授信800万元,风险业务总计8300万元,涉及县域内三家金融机构。
其中,向太仓农商银行灌南县支行贷款2820万元,开立50%的敞口银票1600万元;建设银行灌南支行涉及2500万元;灌南农联社2180万元。
一个共性是,三家金融机构的贷款对象几乎全是宝汇金属交易市场内的钢材商户,太仓农商行涉及22户,建设银行涉及4户,灌南农联社涉及1户机械企业和3户食用菌企业(均挂靠金属交易市场)。
目前,该钢贸市场已经被法院查封,但查封时账户里空无一分钱。
上述《公开信》似乎并没有提及到这内容,而是指出贷款困难,希望银行与其共度时艰,对于钢贸市场而言,在银行面前显然是一个“弱者”,面临着融资成本过高的问题。
但钢贸市场本身的共性问题或需要自我救赎,据本报了解,长三角各地银行并未停止对钢材贸易商的放贷,而是收紧了放贷,尤其是对于新增的贷款审核更加严格。
显然,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如何防止钢贸资金链现象在其他行业再次出现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