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鲁 云
“洱海清、大理兴”的愿景,岂可演变成“环境保护—地产开发”的商业步骤!
云南大理,填了情人湖的“洱海天域”项目伤口未愈,建在湿地里的“洱海国际生态城”又浮出水面。从卫星图片看,“国际生态城”主体在环湖路以内,开发商标榜:独享四百多亩湿地!
为了保护好洱海,政府投巨资治理环境,洱海岸边的农民“退田还湿(地)”,渔民收起了渔网和机动船,人们纷纷离开了世代生养他们的湖滨家园。就在大家巴望着共享环境治理的成果之时,却发现近水的楼台已经被失控的资本捷足先登了。“洱海清、大理兴”的口号,逐步演变成“环境保护—地产开发”的商业步骤。人们不禁要问:保护洱海到底为了谁?治理环境目的何在?
用经济的目光打量环境保护,算计着治理好环境能招多少商,拉动几个点的GDP增长,这样的算盘不只是大理在打。现实中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公园里挤满“私人会所”,稀缺的山水绿地纷纷被楼盘“围剿”。自然不能当成生意经营:这既在于其一旦破坏很难恢复;也在于目前还没有一套合适的公式来计算“一池春水”的价值。许多所谓的“保护性开发”,不过“始于作伪、终于无耻”,损害的是公共利益,损耗的是社会公正。
细究起来,“环境功能”之所以被用错了地方,深层的压力或者动力来自于政绩冲动。在一些人眼里,绿水青山不过是金山银山的另一副表情。更何况,财政投入治理环境的钱怎么赚回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卖地去也!在“经营环境”这一“施政理念”的驱使下,填湖、占湿地的项目罚款后补办手续敷衍了事不足为奇,敢于以身试法者自然层出不穷。
其实,在媒体和公众不好糊弄的今天,“经营环境”的如意算盘常常是竹篮打水。以“洱海天域”项目为例,因为被曝光叫停,当地政府面临被开发商告上法庭的风险,而要恢复情人湖原貌,至少要支付20多亿的成本,真是骑虎难下、悔之晚矣。
要避免“经营环境”的悲剧重演,地方政府就得明白:环保不是为了急功近利搞开发,而是为了大多数人和子孙后代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