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基于结算功能的影响机制。美元贬值时,油价会相应上涨,油价上涨使得购买同样的石油需要花费更多的美元,于是石油进口国会购买或储备更多美元来支付,从而推动美元上涨,而美元上涨又会导致油价下跌。
可见,美元对油价的影响中:计价和价值储存效应为负,结算效应为正。通过这三种机制的共同作用,能够解释上世纪90年代美元汇率与石油价格没有明显关系的原因。由于全球主要的能源交易在美国,2001年以前,美国政府一直对能源商品交易实施严厉的监管,石油的投资属性被埋没。而且,当时美国的财政赤字与经常账户赤字均在可控范围内,美元并没有长期贬值预期,因而当时,美元汇率从资产组合渠道影响油价的效应较弱,美元汇率对油价的影响主要通过计价渠道和结算渠道,这两种效应正负倾向于相互抵消,所以在2001年之前,美元汇率对油价的影响并不显著。
2000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商品期货现代化法案》(Commodities Futures Modernization Act of 2000,简称CFMA)。该法案在美国商品交易法(Commodity Exchange Act,简称CEA)中加入了新的一节2(h),将商品分为农产品、排除商品(excluded commodity)与豁免商品(exempt commodity)三类,并让它们接受不同程度的监管。对农产品进行严厉的监管,对排除商品(主要是货币、利率、汇率与证券等)进行一定的监管,对豁免商品(主要是能源与金属)基本上不进行任何监管。这就是著名的“安然漏洞”(Enron Loophole)。自此以后,石油的投机属性明显增强。
需求弹性与供给变动
石油价格变动还需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我们注意到,1993~2001年,石油的供求缺口占总需求的比重平均为2.2%,而2002~2010年该比例上升到4.4%,扩大了一倍。可见,供给缺口对油价上涨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本文开头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缺口并非由需求因素所致,那么只能是供给的作用。
事实也印证了我们的判断。BP石油统计2011年的数据表明,2002年全球石油日均产量为7470万桶,2010年为8209万桶,增长了739万桶,增幅为9.9%;而在同样的8年时间里,1993年全球日均产量为6603万桶,2001年为7491万桶,增量为888万桶,增幅为13.4%。可见,最近几年,全球石油供给增量有所下降。
石油供给增量下降的因素是什么?现在普遍认为是受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等中东政治军事动荡因素的干扰。此外,还有容易让人忽视的因素,较小的石油需求价格弹性和OPEC有较大的石油定价权,这使得当美元贬值影响到石油出口国的收益时,他们会而且能够通过选择减少产量提高价格的方式来弥补损失。
综上所述,在对供给需求、货币金融等因素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后,我们发现,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暴涨,主要跟美元贬值和供给减少有着明显的关系,而与需求关系不大。所以,归结为中国需求因素的中国责任论是站不住脚的。世界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必将为世界进步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