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核实数据“核实”不了经济增长质量

2012年01月11日16:23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结构 经济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质量 2010年 调结构 数据 实体经济 经济发展观 增加值

国家统计局按照初步核实和最终核实的程序,在对2010年的GDP数据进行两次修订后,于昨天发布了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最终核实数据。公告内容显示,2010年中国GDP的现价总量为401513亿元,以不变价格计算,比2009年增长了10.4%。

10.4%的GDP增速,在2010年世界性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是一个足以笑傲全球的经济增长速度。现有数据表明,刚刚过去的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仍保持在9%以上的高速区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不止带来了国家税收和财政收入的更高幅度的增长,甚至还塑造了一代人或几代人的经济发展观,定型了人们的节奏感。

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走向,是全球经济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对刚刚结束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国内外评论分析都从不同角度尽可能地捕捉会议所传达出来的政策信息。因为由金融政策,可以大体估算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轨道,更可以从中估量出经济增长的质量究竟怎么样。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确定的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的“稳增长”,当然要具体落实到金融政策上面,也必然要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体现出来。金融工作会议所传达出来的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政策取向,除了具有宣示不给房地产业输血的意愿外,实际上既为金融业的自身改革提出了课题,也为整个市场经济的建构提出了问题。

通过金融工作会议的方式来强调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等具体政策,实际上恰恰反映了现有的市场框架,还不足以发挥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基本作用。资本流向泡沫经济而非实体经济,其原因当然不在于资本的逐利本性。因为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的根据,也同样在于利用资本的逐利本性。由此,只要市场的基本功能不健全,“调结构”的任务也就落实不了。毕竟,所谓“调结构”,有“调”成什么样的结构,和怎么“调”的问题。因此,“调结构”的前提,就是深化市场化改革,使市场具备和实现配置资源的作用。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GDP核实数据看,201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0534亿元,增速为4.3%,占GDP的10.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87383亿元,增速为12.3%,占GDP的46.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73596亿元,增速为9.8%,占GDP的43.2%。这其中第三产业的增速和占GDP的比重,既是中国现有消费结构的直接反映,也是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拉动和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映。

问题就在于,位于高速区间的GDP数字,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松缓深化市场化改革的紧迫性,从而加剧结构的扭曲。经过二三十年的持续经济增长,“调结构”的必要性并没有引起真正的重视,因为就是在这样需要调整的结构中,经济增长并没有遭遇大的挫折,不仅没有遭遇“结构”的阻击,而且经济增速还年年刷新。

当然,这也正是一部分经济界人士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不乐观的现实依据。投资拉动和政府主导,都可以有效地提升GDP的数字,提高经济增速。但是,GDP数字以外,经济发展带来的必须由全体国民负担的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却无法在数字中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一个经过核实的确切数字背后,其实还有许多值得人们深究的“隐性数字”。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