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记者 文婧 梁倩北京报道
打文化牌 贴政绩金卖地产钱
投资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变味儿”了。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将文化产业园区作为“贴政绩金”、“卖地产钱”的渠道。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全国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区数量已逾万家,甚至在区县、乡镇都会发现它们的身影,但其中真正能做到文化产业集聚的不到5%。
乱象全国文化产业园区上万家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第六届北京文博会主展区看到,八个展馆中有三个展馆专门展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内容;在省市文化创意产业展馆,各省市的文化产业园区前来推介展览的也络绎不绝。
这些园区、集聚区打出的概念都非常引人注目,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艺术园区”、“历史文化产业集聚区”、“设计创意产业园”、“国际传媒集聚区”、“动漫产业基地”等,应有尽有。
“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数量惊人,虽然国家承认的只有1300个,但实际上估计13000个都不止。”陈少峰说。
他告诉记者,仅上海市市级的文化产业园区就有100多个;北京市市级的有30个,区级至少上百个。除此之外,在各区县、乡镇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如某省会城市的一个常住人口不到10万人的直辖区,竟然也在规划“十二五”期间投入16亿元资金,建设民间艺术精品展演园、影视创意制作产业园、动感体育旅游文化产业园这三大文化产业园区。
清大文产(北京)规划设计研究院是一家专门为各地做文化产业园区规划的机构。该院负责人表示,从2007年开始,各地做文化产业园区规划的需求就开始暴涨,目前,仅该设计院为各地做过的文化产业园区规划就有约上百个了。
公开资料显示,这些园区的产值却没有它们的规模那么火爆。据悉,上海目前授牌的、未授牌的文化产业园区总共约有300家,数量不少,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产值上却只占上海文化创意产业产值的十分之一还不到。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一些园区占地面积很大,入驻的文化企业却寥寥无几,规模较大的、较为知名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
“我国上万个文化产业园区中,真正能称得上是‘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只有不到5%。”陈少峰说,“量大质不高”是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总体特征,也就是说,园区不少、产值不大、企业不多。
推手地方政府主导文化产业大跃进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曾提出,“到2010年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力争达到30个”的工作目标。
记者注意到,在目前北京市认定的这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除了已被公认为聚集区的798艺术区、CBD传媒产业集聚区以外,北京大红门服装创意产业集聚区、通惠时代广场、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琉璃厂历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北京欢乐谷生态文化园等名称也在其中。
一位参与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论证的专家表示:“像大红门服装批发市场被认定为服装创意产业集聚区这种事儿,我们也觉得很困惑,因为它没有创意的部分。但政府也有政府的考虑,也是为了平衡城区发展,算是给欠发达地区的一些鼓励扶持。”
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发现,通惠时代广场本来是一个写字楼,只不过因为一些知名文化传媒类企业纷纷入驻,目前成为了现代传媒公司的聚集区,就被评上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称号;北京潘家园古玩艺术品交易园区、琉璃厂历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虽与历史文化沾边儿,但更多是一个市场;北京欢乐谷生态文化园则主要是一个旅游项目。
“有一些园区,它们究竟能不能称得上是园区,都尚待商榷。”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对记者说。
他表示,“现在经常有这样的现象,这一片或者这栋楼从事哪种职业的人多,就叫什么园区。”例如:这栋楼有20多家租户是从事传媒行业,就挂个牌称为“传媒园区”,这种现象目前比比皆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看到众多个“印刷设计园区”、“广告设计园区”出现的原因。还有一种园区,挂羊头卖狗肉,打着文化产业的旗号,利用发展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在里面开展的却多是餐饮、服装、体育用品,使园区变了味道。
此言非虚。陈少峰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现在多数文化产业集聚区基本没有产业集聚,也没有形成规模,主要还是靠租金的收入过活,甚至有的是靠政府补贴。也有很多搞服装、茶等的市场,只要和文化沾边,就把自己称作文化产业集聚区。更多企业看到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和政策支持,就从原来的高尔夫、度假村摇身一变也变成了文化产业园区。
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是重要推手。范周表示,地方政府在重视到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后,有些不乏因为政绩需要,而弄一些假大空、运动式、大跃进式的文化产业。
奥秘企业借文化之名圈地牟利
“文化产业项目我全赔了也无所谓,反正地拿到手了;地现在都不批了,借文化产业我还能最便宜地拿到地,以后地的增值,都能让我赚够。”一位投资打造文化产业园区的企业负责人如是说。
于是,众多的投机分子,借文化的名义,开始了新一轮的圈地运动。
资料显示,当下中国已经立项通过审批的影视基地有110余家,除此还有很多在建的项目和计划建设的项目。而新建影视基地中,95%的项目投资过亿元。
与其相对应的是盈利难的现状,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影视中心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的影视基地能实现盈利的并不多,80%处于亏损,15%处于温饱,只有5%的影视基地可以实现盈利。
不仅是影视基地——据中国主题景点国际峰会2006年披露,20年间建设的2500多个主题公园70%亏损、盈利的不过10%,被套牢的巨资达1500亿元。
如此亏损,为何还屡建不止?有关专家表示,很多地方将“文化”二字作为吸引开发商进入的动力,主要在于项目带有公共利益性,土地价格非常便宜,配套费用低,手续简单,开发成本相对较小。而有些企业为了避免楼市调控影响,通过申请投建文化产业项目来曲线拿地。
正如陈少峰所说,“现在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基本上都是地产集聚。”
他提出,地方政府应该将文化园和文化产业园区分开对待。因为文化园、主题公园是以交流为主,并不是高密度的产业集聚,产值也相对较低。因此,它们并不需要多大的占地面积,减少审批其的占地面积,也可以减少投机行为,使其发展不再以数量为主。而文化产业集聚园,则应以企业为主,所以地方政府不仅仅是提供政策或资金支持,而是应该注重培养文化产业的人才,培育龙头企业。
陈少峰还建议,集聚区不应该只有相关产业,而是应该具有全产业链,这样才真正能把文化产业做好。
范周指出,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只是看数量、看规模,而是真正能让文化产业带来效益。
范周表示,苏锡常地区,直径不超过100多公里,但高度密布了4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园区。虽然政策使相关产业高密度形成集聚是件好事,但是仅靠政策、资金、密度是不能发展动漫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园区,应由目前的重“量”转变到重“质”上来。
数据显示,我国动漫产业年产量达22万分钟,但只占到世界总产值的0.68%;相比较,日本却以年产10万分钟的产量,占到世界动漫总产值的68%。90分钟的动漫电影《功夫熊猫2》相当于我国3万分钟的动漫作品带来的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