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各地各部门通力协作,出台帮扶措施,强化技术指导,赢得了粮食丰收主动权
旱灾是粮食生产的大敌。去年冬天小麦播种后不久,黄淮海地区就出现了大面积、长时间的冬春连旱,土地龟裂、麦苗告急,一时间夏粮能否再获丰收成了未知数。面对严峻形势,各地各部门迅速行动,齐心协力,打响了一场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抗旱保粮攻坚战。
中央高度重视。国务院在50天内召开4次常务会议和2次专题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农业部迅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组织机关干部和农技人员,采取分片包干、蹲点指导、进村入户等形式,动员农民及早下田,指导科学浇水施肥。同时加快落实抗旱补助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国家防总、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也鼎力配合,全力支持农业抗旱保苗工作。
各地积极作为。山东省加大抗旱资金投入力度,春节前省、市、县各级已拨付抗旱经费7.2亿多元,春节后省级财政再增加5000万元抗旱春管资金。河南省农业厅组织9个由省级小麦专家、技术人员和行政干部组成的专家指导组,推动各项抗旱技术措施的落实。山东、河南、安徽、山西等小麦主产区挖掘一切水源,使前期受旱麦田基本上普浇了2到3遍水,有效保障了夏粮再获丰收。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反哺农业才能强基础,如今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共识。为了再获好收成,今年以来,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地纷纷结合稳粮增产行动,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生产,千方百计挖潜增效。湖北为保增产增收积极引导农民使用多项科学技术,加大种田的科学性。今年旱地育秧占到播种面积的近50%。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年的大丰收充分说明,政策扶持、政府引导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正日益凸显。
保障丰收的各项基础越发夯实,为农业防灾减灾、转变发展方式创造了条件
农谚云: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复杂之年粮食生产顺利通过大考再获丰收,作为基础支撑的水利工程功不可没。
“过去浇地光装抽水机就要半天,柴油钱还贵,现在只要拿着一张卡就能轻松完成浇地”,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恩城镇北十里铺村农民李令祥告诉记者,和以往地头上长长的小白龙不同,今年他家浇地采用的是一张射频卡,把卡片往田头的刷卡器上一插,地头的出水口就涌出了清水,就近接一个水管,中途没有半点浪费,水就直接流入了麦田。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小农水重点县的建设。这项工程使平原县彻底改变了过去三级提水浇灌、大水漫灌的传统模式,改善灌溉面积4.5万亩。
“民有所愿,必有所应”。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聚焦水利。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像一股春风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了新一轮水利建设的热潮。今年全国将完成30处以上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新启动一批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发展有效灌溉面积800万亩,大力发展节水灌溉。
丰收离不开用好水,更需要管好地。在城镇化、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增加土地来增产难上加难。近年来,我国一方面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18亿亩“红线”,一方面通过土地整治向耕地要效益。2001年以来,通过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2亿多亩,增加耕地4200多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