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相关
国家文物局三公数据公务接待预算增百万
(记者魏铭言)去年公务接待费支出为48.32万元,今年该项费用的财政预算提至151.85万元,增加两倍多。
继科技部和中国工程院后,昨天,国家文物局在其官网上公开了“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情况,其中包括去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决算数和今年“三公经费”预算数。
国家文物局公开的数据显示,2010年,公务接待费的财政拨款决算数,是48.32万元;今年这项费用的财政预算为151.85万元。在“三公经费”预决算表格中,“公务接待费”的预决算相差103万元,增加两倍多。
与此对比,因公出国(境)费和公务公车购置及运行费两项,今年的预算数,均比去年的决算数略有下降。
由于公务接待费预算的增加,国家文物局今年的“三公经费”预算总共667.43万元,比去年决算的593.53万元,高出近74万元。
针对公务接待费预算增加的情况,记者昨天下午多次致电国家文物局宣传部门,并发出采访传真,截至发稿时,未得到该局回复。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表示,领导这两天不在,无法很快答复。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认为,国家文物局的数据让人看不明白。其一,中央部门一直提出要压缩三公经费,为何越压越多?其二,公务接待费用呈两倍增长,其必要性在哪里?国家文物局有必要解释。
对话
“如果不公开我就穷追不舍”
北京律师李劲松称向多部门发出信息公开申请是“民间的推动”
【对话人物】
李劲松,男,1961年出生,北京市忆通律师事务所主任
(记者蒋彦鑫)针对回复情况,律师李劲松回应称,在三公费用公开问题上,国务院是官方的推动,他是民间的推动。
新京报:你向多少部门提交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为什么这么做?
李劲松:国务院多次提出要推动三公经费公开,温家宝总理也多次表态。
5月初,我就萌生了提交申请的念头,并马上行动。我给很多部门发了电子邮件,但因为有些部门公布的邮箱不正确,所以有的信被退了回来。因此,具体我向多少部门提交了申请,我也说不清了。
国务院的是官方的推动,我这个是民间的推动。
新京报:现在收到的回复,你怎么看?
李劲松:起码是一种姿态。多数部门说,将在网站上公布,这已达到我提交申请的基本目标。这些部门中,粮食局回复速度最快,虽然没说什么时候公开,但起码他们知道有公民在监督这个事情。
新京报:也有部门说,你申请的不属于公开范畴。
李劲松:是这样的。比如,国家发改委,他们在回复中说,这个不属于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条件,所以不予提供。但在这之前,他们电话和我沟通过,说这个不关我个人的事情,不能依申请公开;(这个)属于主动公开范畴,他们会按国家规定公开。
新京报:多数部门的回复很正式。
李劲松:我首先是对他们说,在网站公开持肯定态度。因为预算公开这个事情,只能一步一步来,需要一个过程。
新京报:截至目前,多个部门已经超期,你下一步会有什么举措?
李劲松:如果不公开,我就穷追不舍。
新京报:你不怕别人说炒作?
李劲松:我关注这些事情,首先是基本的公民意识,其次是法律人的特性。我不需要用这些事情来增加名气。在当下,不能各扫门前雪。如果每个人都扫上一点,那么大街就干净了。
点评
公布数据不够详细
从当下来看,各部门公布三公费用的数据,是在某种推力和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出来的,而不是他们自愿公布的。所以,必然比较简单。真正的公开,是经济分类账目的公开。如公车需要公布车辆数、型号、每辆车购置的钱和运营的钱;公务接待需要公布一餐花多少钱,接待了谁。只有这样的公开才有意义。
是否属于公开范畴
我不同意这种观点,这是对公民权利的一种限制。从国外来看,依申请公开的不需要说明理由和用处,这是政府的义务。只要不是涉及秘密,就应该予以公开。
点评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