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市区划调整 干部安置成最大压力

2011年07月05日13:0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区划调整 中国经济周刊 卢湾 开发区 张同义 南汇 文化创意产业 大品牌 松北区 斜徐路

核心提示:中国京沪等多市进行区划调整,并区合署后,大量干部安置成最大问题。北京一名区公务员表示,干部分流主要有三种方式:调入市里、外派学习、劝退休。这名公务员表示,合署办公后,效率有所提升,但是晋升几率变小了。

哈尔滨:老城脱困

“穷穷联合”的结果,远超人们的想象。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宋雪莲 马玉忠I哈尔滨报道

哈尔滨市香坊区成高子镇的一些居民最近多了一项嗜好——数火车。

正在进行二期建设的商德国际金属物流园每天进出七八十列火车皮。居民程大爷告诉记者,原哈尔滨三大糖厂之一——和平糖厂破产十多年以来,成高子镇好久没这样热闹了。

这是一个国内金属材料加工经营行业“航母”,尽管建设还没有完工,但这并没有妨碍中储、中铁、五矿等120多户企业进驻。

“建成的4栋办公楼已经被抢订一空了。”上海商德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陈学武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据悉,物流园年内将完成项目建设并投入运营,可为当地新增就业岗位2000~2500个,“还不算相关产业。”

原香坊区发改局局长、现香坊区人大副主任刘文学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商德物流园成为合区以后引进的200个投资亿元以上大项目之中的一个,将对当地农民再就业起到很好的调节保障作用。

2004年2月,哈尔滨开始了史上第一次大的城区区域调整:撤销太平区,将其行政区域划归道外区管辖;撤销呼兰县,设置呼兰区;成立松北区。

2006年8月,第二次大的城区区域调整再次降临:撤销动力区,将其行政区域划归香坊区管辖;撤销阿城市,设立阿城区。哈尔滨市市区面积增至7086平方公里。

对一座城市来说,每一次行政区划的调整都必将对该城市的发展和进步带来历史性的变化,无论是道外、太平还是香坊、动力,在合区之初都被认为是“穷穷联合”,甚至有戏言称,“哈尔滨从此没了太平和动力。”

但经过近8年的调整,哈尔滨在成为中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后,显现出了城市的活力。

也有代价。“我们真的是为哈尔滨城市的发展做出了牺牲。”香坊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科级干部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并区“拓疆”

下了出租车,站在自己曾经生活了5年之久的原动力区旭升街上,哈尔滨市民宁女士怎么都辨别不出原来家的模样。

她记忆里,自己原来住的锅炉厂家属楼户型还是非常老式的小两居,“客厅只有七八平米。”

出租司机此前并没有对她说要去动力区旭升街感到诧异,只是告诉她那里已经归香坊了。而她最大的感受是,她从开发区去老动力办事的一路上,新楼和商埠多了,新开了不少宽敞的路,不堵车了。

“过去我们一提哈尔滨就是道里、南岗,道外、香坊、太平好像不能代表哈尔滨,动力是大企业集聚区,平房基本上是把它划在城市圈外,不当区看了。”宁女士告诉记者。

1905年哈尔滨开埠之初,只有南岗、道里、道外三个城区,前两个区基本是外国人的居住地,只有道外区聚集的都是中国老百姓,闯关东的、做买卖的外地人都到这里“安营扎寨”。

历史发展到2004年,不足1700平方公里的哈尔滨已经有了南岗、道里、道外、香坊、动力、太平、平房七个城市行政区域。“由于区划分割,各自发展空间狭小,资源整合和产业扩张受到了限制。”刘文学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合并前的香坊区和动力区,人口、土地面积、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仅是道里、南岗等区的一半左右。“想做很多事,但是财力十分有限。比如对教育的投资,能保证开工资就不错了。”刘文学说。

同样,作为中国东北近代崛起的国际商埠、哈尔滨市老城区、老商业繁华区的道外区,“在合区之前,市区面积仅8.23平方公里,人口最多,空间最小。道外旧城区活力不足的状况已经日益显现。”哈尔滨市委政研室主任张同义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人口最密集的道外区是哈尔滨棚户区面积最多的地区,拆迁安置也是问题,没有多余的土地。”张同义说,“而像北环商城这样的建材、装饰材料批发零售市场,放在道外这样人口密集的中心区已经不再合适,交通都承受不了。”

“道外区是哈尔滨商业发达的老城区,就因为地域狭小,很长一段时间招商引资都招不来,因为项目没有地方落地。”

历史上的动力区、香坊区原本就是一个区,1958年才调整为两个区,不仅地域相连,且区情基本一致,即都是以机械工业为主的老工业基地城区。

“我们的结合可以说就像分开的兄弟又在一起了一样,没有两家人的隔膜。”刘文学说。

“合区后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一是它的地域面积大了,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整合。”他告诉记者,合区后,新的香坊区人口、土地面积、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已经与其他区大体相当。而合区以后,作为哈尔滨市的老工业城区,辖区内“三大”单位多,闲置厂房场地多、地区闲置生产要素多,交通发达,为发展物流产业带来得天独厚的条件。

刘文学表示,“原来哈市每个区都有自己的园区,定位市场发生冲突,造成了在全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无序经营和竞争。通过现在的区划调整,各区定位明确,各自按照自己的发展对产业重新布局,让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据悉,合区前原香坊区每年的财政收入不足1.5亿元,原动力区是2亿多一些,加起来也就3亿~4亿元,而去年底香坊区的财政收入已经达到了11亿元,并在近几年的发展中成为了全国的科技示范区。

张同义介绍说,与道外区接壤的原太平区是哈尔滨市的边缘城区,地域较广,资源丰富,具有潜在的后发优势。“这两个区相邻,地缘相接,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趋同,将它们合并后组建的新道外区,发展空间扩大,有利于优势互补,把这个区做大、做强。”

据悉,合区后,北环商城已经迁至原太平区域的陶瓷批发市场,道外区的棚户区改造,也向新的城区转移了大量的人口。道外区腾出来的老街坊,素有“中华巴洛克”之称,将进行改造发展文化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

升值的新区

人口也在转移。

在道外区一家银行上班的付先生几年前迁居到了原太平区的红平小区,“这里早就不是原来哈尔滨人说的兔子不拉屎的地方了,儿子结婚的婚房我们也正在这边新建的小区里挑呢”。

腾出的道外正在进行老城改造。在原道外区的老街坊,记者看到,旧楼因异国建筑风格得以保留。这里将成为道外区打造的旅游最佳地。

“没有合区,这些老符号还会被淹没。”张同义说。

已经与南岗区、道外区打通的原动力地区的房价已经成为哈尔滨涨幅最高的地区之一,“每平米高于原太平地区300元~500元。”在道里区一家媒体工作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只几年间,她就发现自己的好几个同事在香坊购买了住房。“原来以为这里是郊区,现在看这里的繁华,已经直追道里了。”

城市空间的拓展,也使更多的农民有机会成为城镇居民,大项目建设给他们带来了就业新机遇,在香坊开工建设的几个园区为脱离了土地的农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年龄大的可以从事清洁卫生等生产区的物业工作,年轻的可以经过培训成为技术工人。

“我们这里给大企业配套的基本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比如给哈尔滨汽轮机厂做叶片的配套企业就需要4000多名车工,除了800余名原来的工人以外,其余的人都来自周边各县,对农民是很好的安置。”刘文学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就是这些技术工,每个月的工资都在4000元~6000元左右,而刚毕业的大学生工资也不过1500元。”

一个可以佐证的例子是,开在香坊区的家乐福因为这里产业工人的高收入而成为了在哈市最赚钱的一家分店。

企业也接踵而至。“企业的感受是:怎么忽然政策上有新变化了?或者土地指标宽松了?其实是两个区域的资源合在一起使用了。”哈尔滨龙运物流园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博宇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在他们正在建设的园区周围,擦车、搬运、装修的小公司都一家家起来了,“来物流园的司机多了,周围的旅馆都不够用了。”

干部安置成最大压力

道外区某局的一位干部一直对没能在第一次区划调整时转岗感到遗憾。由于当时道外区和太平区合区带来的人员安置的问题,他们享受了市里给予的优惠政策,可以分流到市级机关、其他区,包括新成立的松北区,以期完成合区的平稳过渡。

该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的很多同事都在新区做出了成就,“毕竟那里是新区,有更多的事可做。”

但两年后,香坊区和动力区合区的干部安置可能还不如他幸运,因为有人连位置都没有了。香坊区区委组织部的一位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合区最大的压力和矛盾就是干部安置。新合的区,职位减少一半。”

据悉,原动力、香坊两区共有处级干部512人,科级干部1133人,人员多,岗位少。新区成立后,干部的调整、安置成为新一届区委面临的首要问题。

“道外和太平合区时的干部分流政策要比我们优惠,连街道的干部都可以分流。”该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当时香坊也承接了几个分流任务,而不像我们合区时,只是在处级干部这个层面上有些政策,因此我们只分流了四十几位处级干部。剩下的人都是1加1,比如说人事局、教育局等诸如此类的局,一合区就出现了两个局长现象,怎么合理安置多出来的干部?这是当时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问题,压力很大。”

当时香坊区委定了几个原则:第一是区级后备干部优先考虑;第二是考虑到任职时间;第三是考虑到岗位的适应性;第四是考虑统带能力,综合表现。

尽管当时香坊区克服了很多困难,较好地完成了合区后的干部安排,但由于职位少,干部要在区内自行消化,香坊区直到2008年才提拔了一小批后备干部。

“香坊区多的这些人,是由香坊区财政负责的,人员多了,相对经费就少,财政压力较大。要合并的某个区、某个县不是局部的,是全市的一部分,(财政支出)超一点应该是正常。” 这位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经过这几年的工作,年纪大的退休了,干部队伍现在基本都消化掉了。”

“如果其他城市进行区域调整的话,建议当地党委、政府一定要考虑到位,政策做到位,工作做到位,多几条安置渠道,合理地把这些干部安排好。”这位负责人最后说。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周刊)责任编辑:NN032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