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宏观数据疑似提前走光 数据反腐已成新课题

2011年06月14日08:50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走光 数据公布 宏观研究 上证综指 CPI 宏观决策 传言 经济学家 宏观经济数据 消息人士

记者调查

核心数据提前“走光”有前科

虽然此前传出“国家统计局办公室和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部分工作人员因为泄露宏观经济数据相继离岗”的消息仅仅涉及到国内部分宏观数据的泄密,但记者的调查显示,形形色色的经济数据甚至宏观决策泄露时有发生。

比如,一家国内知名券商负责宏观研究的研究员多次在国家统计局月度宏观数据公布的前一两天,通过短信向记者详细告知了第二天将要公布的所有数据,虽然标明“传言”,但都与之后国家统计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丝毫不差。这样的“传言”已成为市场的一种习惯。每当数据发布前夕,各种传言开始在市场里散播,而这些传言的共同出处都是“消息人士”。

今年年初,由于调整权数,备受市场关注的CPI数据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市场众多机构预测1月份CPI同比将超过5%,而当时经济学家们对于1月份的CPI预测均值甚至达到了5.4%。当时,随着CPI数据公布日子的日益临近,各种传闻再次来袭。在2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1月份CPI的前一天,记者采访上海一家大型券商的首席经济学家时得知:“之前传闻CPI同比增幅在5.2%,但是现在还有一个版本是4.9%,因为统计局调整了权重。”在第二天公布的统计数据中,1月份CPI与这位经济学家所说的传言完全吻合。

而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加息宏观决策也被认为是疑似泄密的重灾区。从股市的直接反映看,央行自去年10月份首次开启加息周期以来的四次加息,除了一次隔在春节长假之后,其他每次都曾在加息前一个交易日有所反应。

记者向多位提前提供数据的人士询问消息的出处,答案模棱两可:朋友、同学都有可能成为消息的来源。比如,曾经身为某知名大学金融学博士的某研究员,因为有供职于人民银行的同学,提供的数据也被认为更具有可信度。

深度解读

“数据反腐”已成反腐新课题

在宏观经济数据公信力受到公众质疑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微博专栏)认为,关键经济数据和决策的泄密不仅会给国内经济金融环境带来负面影响,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国内的经济研究水平倒退。“从对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看,由于各种传闻、消息人士的出现,原本可能真正左右市场走势的宏观经济数据,在资本市场中成了信息占优一方获取利益的筹码。”

赵锡军告诉记者:“以CPI为例,由于这一数据和资本市场特别是债券收益率密切相关,因此从事债券交易、研究的人员都会紧盯这一数据。大多时候,机构在正式数据公布之前,就会根据提前得知的消息布局市场,这也是众多机构、人员不惜代价提前获取数据的原因所在。”

建设银行研究部高级研究员赵庆明认为,数据泄露在当前虚拟经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意味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会造成市场不公平。“通过这种不正当手段获得的所谓信息优势无异于公然抢劫。”

数据泄密导致国家权威性下降,对于市场的公正性形成挑战,业内人士应从制度建设和自律要求两方面着手,加大对违法违纪问题的查处力度。中国社科院人民财富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国贤在微博上表示,在近年来国家统计局数据不断发生“未卜先知”的情况下,数据反腐已经成为反腐败的新课题。

赵庆明认为,应当通过设立更为严格的统计数据发布制度保证数据发布的保密、公正。“此外,相关部门通过缩短数据采集、制作到发布的流程,减少涉密人员的范围,也可以达到减少数据泄密的可能。”

   上一页   1   2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