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中国网成都5月7日讯 (记者 许玉燕)今天上午,由国共两党有关方面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成都隆重开幕,来自两岸的产学研等各界代表共四百多人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下午,出席论坛的两岸各界代表分为四个小组,就大陆“十二五”规划与台湾中长期经济发展构想(黄金十年)、ECFA实施与促进两岸经济发展(分为两个小组)、两岸文教合作与青年交流等三个议题分别进行了研讨。
在“大陆‘十二五’规划与台湾中长期经济发展构想(黄金十年)”研讨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台研所副所长张冠华研究员详细分析了十二五时期两岸产业合作的相关问题。
两岸面临共同的国际挑战 十二五提供合作机遇
张冠华认为,“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及国际产业分工发生的重要变革,将给两岸产业带来一系列新的转型升级机会与压力;“十二五”规划纲要揭示的大陆经济转型方向与政策环境的变化,将为两岸产业合作提供重大的机遇。
他认为,两岸产业发展面临全球经济环境变化的共同挑战。他说,今后全球产业变化趋势,一方面是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着力培育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为了在新兴产业领域拉开与新兴经济体的差距,发达国家与跨国公司开始联手构筑专利壁垒,两岸获取关键技术的代价将日益高昂;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后其它发展中国家正依靠更为低廉的资源与劳动成本,生产比两岸成本更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使得两岸产业面临来自欧美国家发展高端产业的“挤压”和新兴发展中国家低端产业的“挤出”两方面的压力。
张冠华说,大陆“十二五”规划纲要所提出的未来大陆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与方向,将为两岸深化产业合作提供重要机遇。
张冠华指出,“十二五”时期大陆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转变,对于两岸产业合作方式的转型是一个重要机遇。一方面,它将为大陆台商由过去的“外需导向”转向“内外需求导向并重”提高更大的内需空间,增加大陆台商与大陆市场及当地企业结合的市场诱因;另一方面,通过两岸企业合作拓展内销市场的过程中,逐步转变过去以代工生产为主的方式,利用大陆内需市场规模加强研发与创建品牌,有利于推动两岸产业分工由过去的“台湾接单、日本进口、大陆制造、海外销售”的方式,逐步向“两岸合作、共同创造、全球销售”的方式转变。
两岸服务业合作将成新亮点 “附加价值”大
张冠华说,“十二五”时期大陆处于由工业化加速向服务业逐步转变的重要时期,而台湾服务业也有拓展大陆市场的迫切需要,两岸服务业合作有望成为两岸经济关系的新亮点。两岸服务业合作不仅将大大拓展两岸产业合作的领域与空间,对于两岸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将发挥助推作用。
他特别指出,服务业合作与过去的制造业合作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两岸服务业合作不仅是扩大市场准入问题,还有在市场准入后两岸各自相应的政策、人文、法律等环境的调适问题。因此,通过两岸服务业合作,不仅为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增添新的动力,对于促进两岸经济政策、体制的接轨以及促进两岸社会文化交流也有重要意义。
两岸应争取在新兴产业领域培养全球性品牌
张冠华说,“十二五时期”,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两岸产业政策的共同选择。“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选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重点发展,目标是在期末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左右。而台湾方面也确立生物科技、观光旅游、绿色能源、医疗照护、精致农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未来战略性产业。两岸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内容有所差别,但颇多重迭之处。两岸能否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不仅关系到各自的产业升级,也是能否取得未来全球产业制高点的关键所在。否则两岸产业又可能在未来步发达国家产业后尘,走代工生产或加工生产的老路,继续处于产业链或价值链的低端。
而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张冠华指出,两岸互有优势,有很强的互补性:台湾在一些新兴产业上具备较高的制造技术、创业投资支撑、科研成果商品化的能力;而大陆具有成本、市场规模与产业链支撑等优势。“推动两岸在战略新兴产业上实现重大项目合作和加强产业链整合,并利用大陆市场规模共同在新兴产业领域培养全球性品牌,应该成为两岸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