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所谓“慢生活”,不是绝对的、简单的缓慢,而是放弃急躁的,甚至投机的心理,而急功近利的心态可以见于各个领域,从传统文化到科研事业,屡屡被人们品出“变味儿”,无非是缺少积酿的火候,仅仅为追求速成、结果。
日前,北京最后一家自行车租赁站正式歇业,至此,曾经作为“绿色时尚”推出的“自行车租赁”,画上了句号。与油价上涨,堵车以及“低碳生活”的现状和概念直接相关的骑车出行,再次和我们的生活遗憾地擦肩而过。
自行车租赁之所以没能推广,从技术角度上看,和这一行当缺乏支持有很大关系,因为单靠租车来收回成本是困难的,能够借以支撑的车身广告、站上广告,又没有来源渠道,类似的自行车租赁因此逐一关门停业。事实上,作为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堵车问题的大城市,其日趋发达的公共交通乃至燃油的涨价,已经为自行车出行提供了很好的背景,之所以无疾而终,无非是缺乏引导。
从技术层面上说,将租赁自行车作为流动的户外广告,在租赁自行车的同时,介绍适于骑车出行观光的路线,甚至可以借自行车形成一个新的产业链,这些对于聪明的商家来讲不该是难事,更大的困难还是观念的推行,或者说对“慢生活”的推广,而这,正是当下社会最欠缺的东西。
所谓“慢生活”,不是绝对的、简单的缓慢,而是放弃急躁的,甚至投机的心理,而急功近利的心态可以见于各个领域,从传统文化到科研事业,屡屡被人们品出 “变味儿”,无非是缺少积酿的火候,仅仅为追求速成、结果。这种急躁,不能简单或者全部归结为社会发展速度的增加,还应该在自身设定的目标上找问题,之所以要急、要快,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自身的欲望设定得过高,或者说,设定了很多额外的目标。事实上,这种很容易被误解为“志向高远”的自身定位,不是积极进取,而是一种浮躁和不切实际,在这种背景之下,“慢生活”自然难以推行,自行车难以回归生活也是情理之中。
虽然,自行车道的设置,和道路拓宽,城市扩大的辉煌不能同日而语,而保证自行车出行,可能需要让出局部利益或者暂时利益,但作为城市还是要有长远的规划,非此,不单是自行车租赁难,“绿色出行”乃至“绿色生活”也只是一种虚空概念。
佟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