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调控需引进改革思维

2011年03月05日10:2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CPI 通胀 热钱 李肇星 物价上涨 原材料价格 十一届 价格指数 货币政策工具 总产能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3月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大会发言人李肇星透露,2011年CPI的预期调控目标设为4%左右,这反映了价格变动趋势,又表明了政府控制价格过快上涨的决心。

设定CPI预期调控警戒线,既是今年宏观调控确立以防通胀为首要任务后的目标细化,也是给民众的一剂安心丸。价格的形成不仅是供需关系决定的结果,也是心理预期的结果。就近年来的情况看,预期对于价格指数的上扬作用越来越大。在总产能存在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为何仍然从去年中旬起在市场呈现普遍性的持续上涨态势?这不是因为供需对价格的决定权失效,也不仅是货币超量发行和热钱炒作的结果,还包括预期过度的因素。民众对消费价格的敏感度最高,在货币超发提供了价格上涨的基础、热钱制造了价格阶段性上涨的现象后,民众对价格上涨趋势的预期不可能不提升。

现在,货币政策工具全都用于收回流动性,对于热钱的监管力度也大大增强。因此,加强对于通胀预期的管理也是势所必然。CPI警戒线有助于民众对于全年价格走势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避免投资和消费的判断失误。

相对于2010年3%的调控目标,今年的4%调高了一个百分点。这一方面表明物价形势还处于较为严峻的阶段,另一方面也表明对于通胀的构成因素有了更为真切的认识。

在传统的通胀因素之外,本轮的物价上涨增加了一个新的推手,即成本的上升。这既表现为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也表现为内地人力成本的上涨。对于原材料价格,在缺乏定价权和足够的议价能力的情况下,属于不可控制的上涨;对于人力成本的上涨,则属于不能控制的上涨。如果过多地采取行政手段控制人力成本上涨,不仅等于人为迟滞劳动力价格必然到来的上升,而且将波及许多中低收入劳动力的生活水平,从而回到“菜贵伤市民,菜贱伤农民”的老路上去,从而陷入两难。

复杂的通胀构成中有降不下去的,也有能降下去的。这些不是行政手段可以确定和调控的,只能以市场调控为主,因为市场具有最真实的价格发现功能。行政手段的介入点,不应在价格本身,而应在改进市场规则、防止过度投机等方面。

最能对冲预期的还是预期。如果民众对于收入上涨的预期超过对于物价上涨的预期,加之调控工具的准确使用,那么物价总水平就可控制在合理水平。因此,在管理通胀的同时,还需要引进其他手段。当前最应做的是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改革,切实提高民众的抗通胀能力——这才是最有力的防通胀手段。(徐立凡)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