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资料图 中新社发 刘君凤 摄
中新社北京2月21日电题:中国多管齐下调控物价 标本兼治经济“头等大事”
中新社记者 石岩
备受瞩目的全国“两会”下月初将开幕,可以预见的是,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物价问题必然成为“两会”议题的重中之重。无论代表、委员在“两会”上就物价问题提出何种议案和提案,标本兼治都应该是调控物价的不二之选。
对2010年的物价形势,相信每个中国人都有切肤之感。自去年年中以来,消费物价指数(CPI)指数一路飙升,终于在11月份创下了5.1%这一28个月来的最高。所幸官方反应及时、因应得力,中央各部委、各地方政府从保供给、畅流通、稳市场三个关键环节联手调控,同时辅之以必要的货币政策手段,取得了抑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初步胜利。
中国官方的上述动作,体现了决策者保障民生的信心与能力。并且,近期官方的一系列举措,无一例外地表明了决策者不仅将此次物价调控视为一场“持久战”来打,更着力于采取全方位措施,标本兼治地解决物价问题。这一方向,将在“两会”上得以进一步体现。
综观中国当下面临的内外经济形势,以“尚不明朗”四字概述之,已成各界共识。国际上,连续实施两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后,美元是否会进一步贬值,对于中国物价将是一个严峻考验;全球流动性过剩,欧元区及新兴经济体的通胀现状,也使中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此外,中国冬麦区旷日持久的旱情,使粮价上涨的预期抬头,进一步推高了通胀预期。
有鉴于此,中国需从四方面着力,标本兼治,有望从根本上拆解本年度物价过快上涨压力。
首先,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保障粮食供给。这一点,从去年年底以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一系列重要会议及“十二五”规划建议稿,都可以看出决策者的这一思路。保障作为“百价之基”的粮食供给,对于物价过快上涨不啻于釜底抽薪。这一思路有望在“两会”上得以延续和完善。
其次,补农田水利设施的历史欠账,提高农作物抗击极端气候的能力。去年的西南大旱和汛期洪灾与今年的冬麦区干旱,显然戳到了中国农业发展的软肋。有基于此,中央“一号文件”聚焦水利,体现了决策层欲从根本上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的决心。“一号文件”明确规定,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这意味着,今后每年将有望再落实600-800亿元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倘无意外,水利问题将成为“明星级”议题之一,为“两会”代表和委员所关注。
第三,果断动用包括货币政策工具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手段缓解通胀预期。2010年至今,央行已接连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向外界释放了力抑通胀的明确信号。对于今年的工作安排,中国央行副行长杜金富已于日前明确表示,央行会加大对重点地区抗旱救灾的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密切监测国内外粮价走势,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为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创造货币条件。可以预见,货币政策工具的如何运用,也将成为“两会”上的一个热议话题。
第四,在畅流通、稳市场方面加大力度,减少农作物流通成本、打击炒作农产品行为,并借此机会逐渐完善建立并稳定物价的长效机制。这需要包括交通运输部门、铁道部门、工商部门等在内的配合,而一种高效的互动机制有望在“两会”上得以讨论并完善。
当然,上述问题的根本解决,靠一次“两会”显然不现实,但相信只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与方法,辅之以决策者与民众充分的沟通及建立在此之上的信心与决心,物价这一本年度的“头等大事”,便有望得以妥善解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