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林毅夫解释,面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经济下滑风险,中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投向高速公路、港口、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刺激了经济增长成功“保八”,而且解决了经济增长的一系列瓶颈问题;2003年以后,中国出现了10%以上的高增长,而通胀率却低于7%。经济增长带来政府收入的增加,公共财政赤字逐渐下降,步入良性循环。
他说,目前全球70%以上的发达国家产能利用率低,且主要存在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因此应进行有助于提高生产率和消除消费瓶颈的基建投资,这样可以增加就业,改善消费预期,提振房地产需求,降低金融部门的呆坏账,逐渐减少财政赤字。
林毅夫指出,发达国家在公路、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有相当大潜力,更重要的是,发展中国家到处是“瓶颈”。如果发展中国家多搞基建,对资本品的需求就会增多,这将缓解发达国家产能过剩和失业问题。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带来就业,并消除增长的瓶颈制约,未来会有更好的经济表现。
林毅夫表示高兴地看到20国集团首尔峰会达成共识的第一条就是基础设施建设,此后新加坡举行东亚基础设施投资高层会议,承诺用主权基金5000亿美元,支持东亚地区基础设施发展。
“如果世界上多几个类似的基金,全球经济复苏根基才会牢固,”他说。
林毅夫再次呼吁美国等发达国家建立一项新的“马歇尔计划”,以类似于美国在二战后为欧洲提供巨额援助的方式协助重建全球经济,并帮助自己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