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普通家庭的账本“经济史”:算计不到要受穷

2011年01月11日08:39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房子 艾学 账本 经济史 1986年 1980年 王仁杰 理财产品 景文 重庆房价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我的支出七成是教育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侯隽夏一仁

汤先生

45岁,重庆某企业职工。记账18年。

2010年在“蒜你狠”率军之下,“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轮番上阵,居民消费品,可谓经历了跌宕起伏的一年。

重庆汤先生近20年的生活账本中的一串串数字,追着CPI 跑,折射出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但是意味深长。

1993年开始,汤先生开始每天在日记里给家里的收入、支出记账,他告诉记者,这源自父母的记账传统,普通小户人家,要学会精打细算过日子。

“我印象最深的是大米价格,我们南方人是吃米饭的,大米从十几年前1毛4分钱涨到现在1块7毛2分一斤,真是坐过山车呀。”汤先生说。

2010年初,汤先生买的散装大米价格多数是每斤1.4元,后来逐渐涨到1.6元/斤,现在贵的到了2.50元/斤左右。有些品牌一袋10公斤装的大米比年初的时候涨了十几元。像10公斤装的东北五常大米,在重庆各大超市售价在53元,而前年只要43元/袋。

物价不断飞涨,迫使汤先生不得不做一个有心人,每天更加仔细地把各项开支全部记录下来,以便更有计划地过日子。

到年底了,又是重庆家家户户灌香肠的时候了。汤先生在菜市场转了一圈后发现,现在灌一斤香肠要30多块,要是灌一个十斤多的要300多块。“菜市场里的小排都要十五六块,太贵了,想想以前一斤猪肉才7毛钱,真是太便宜了。”四下打听后,他直接跑到郊区去买了4元/斤的新鲜猪肉,一部分腌了腊肉,一部分灌了香肠。

近20年来,唯一让汤先生感到价格变化不大的是报纸。“以前一份都市报是2毛钱一份,现在一份报纸价格最贵的也就1元多,尤其西南是报业发达的地方,市场竞争最激烈的时候1元钱可以买3份报纸!”汤先生说。

尤其最近两年的账本,清楚记录着:原来的豆油3.2元一斤,现在要5.3元一斤;原来的鸡蛋1.9元一斤,现在要5元一斤。物价涨幅最大的时候就是2008年的冬天和2010年的9月份,“但是国家宏观调控以后就都降下来了,我们也在记账中学会过日子,比如每隔一天就会坐车到蔬菜批发市场一次,能省下来十几块钱。买水果也常年在果品批发市场。”汤先生说。

精打细算的汤先生的努力没有白费,小到几毛钱几块钱的针头线脑,大到数万元的建房造屋,他都一一记入账本。汤先生1986年刚参加工作时的工资是31元/月,现在的工资已经十几倍增长,他自己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从十几平方米的房子到现在自己攒钱盖起来的二层乡间楼房。

“当然我也有不省的,就是教育投资,孩子的教育费用曾经一度占全家总收入的70%,我们是农转非,为了支付学费,曾经有几年没有添置新衣,但这是值得的。孩子都上了大学,我平时,也鼓励孩子们记账,合理利用生活费,这是我从我的父母那儿继承下来的传家宝,希望孩子们也能传承。”汤先生由衷地说。

望着那持续几十年的家庭记账本,它不仅是展示我们生活变化的最好道具,还是一个普通家庭在脱离了当初的物质焦虑之后生活的活化石和美好愿景品质,这不是账本中的数字可以一一记录的。

常常涨涨常常涨

好聪明的中国人

好疯狂的中国价

有个学生叫小郭

大学花了六万多

毕业了 找工作

每月工资一千多

没有房 别提车

结婚更是没着落

CPI跑不过

这样的 还挺多

生不起 一万几

生得起 养不起

养得起 学不起

学得起 娶不起……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价

中国的物价 越来越国际化

全世界都在讲中国价

我们的物价

让美国都认真听话

——网络原创视频歌曲《中国价》,改编自S.H.E的《中国话》。

   上一页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