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您怎样看待2010年的经济形势?复杂?对,就是复杂!年初温家宝总理就说了,“今年是中国经济最复杂的一年”。事实证明,温总理说对了,年初他就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这幕经济大剧的走势和结局。
眼看2010年即将成为过去时,回看这一年的经济表现,还真脱不了“复杂”二字的干系:全球经济复苏与否扑朔迷离,该退出还是继续刺激争论不休,美欧需求增长缓慢,失业率依旧居高不下,进而传递到政治层面,增加了国与国协调的难度;中国经济仍未走出困局,外需萎缩、内需不振困扰实体经济,财政收支失衡,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加大,该回收流动性还是继续增加颇为矛盾,产能过剩结构性问题仍进展乏力,楼市泡沫继续累积,调控投鼠忌器……种种困扰投射出来,最直接地体现在货币上,进而推高CPI,加剧价格上涨和通胀预期。
倘若把阻碍发展的力量概括为“反发展”的话,2010年的中国经济,就是一幕“发展”与“反发展”相互争斗的情景剧。假如其主角是通货膨胀,那么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和贸易摩擦、经济结构调整、房地产调控等配角合演了这场“最复杂”的大戏,其中“上海世博会”友情客串了该剧目。
主演是通胀:豆你玩到苹什么 通胀压得百姓吃不消
先看个段子:绿豆涨价被戏称“豆你玩”,大蒜涨价被戏称“蒜你狠”,生姜涨价被戏称为“姜你军”,糖涨价被戏称“糖高宗”,苹果涨价被戏称为“苹什么”。
这个段子看起来有些戏谑的成分,但其大体上来源于生活。“豆你玩”这些带着灰色幽默的词汇,正贯穿了2010年的全年,也生动地展现了急剧的价格上涨在民众和媒体中引起的情绪。这些词汇,应该被评为2010年最受报章热炒的年度词汇。
大众情绪敏感的根源,在于真切地体会到了涨价对生活带来的影响。统计显示,过去半年内,全球小麦和玉米价格涨了57%,大米涨了45%,糖涨了55%,大豆价格涨到过去16个月来的最高值。同时,中国政府公布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事实: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1%,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1.1%。其中,11月份食品类价格对CPI上涨的“贡献”率高达74%,居住类价格“贡献”率为18%。
涨价潮先从大蒜发威。去年底开始,市场就疯狂炒作大蒜,蒜价一度疯涨超过100倍,之后是绿豆、生姜、白糖、食用油、蔬菜、苹果等等,陆续涨价成为媒体报道热点。这些关系到居民生活的产品涨价,带来的冲击不言而喻,记者所处的上海,近期菜价也是一涨再涨,连出租车司机经常谈论的话题也与涨价相关。而更受市场关注的房价,年初也出现上涨势头,后在多种政策组合拳的重压之下,价格大幅上涨被遏制,但仍有不少地方有缓慢上涨的情况出现。
是什么导致本年度持续的价格上涨从而推高了通胀预期呢?对比,学界尚无定论,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从经济学角度看,通胀主要是一个货币现象,也就是说现实中的货币量超出了实际需求量从而推高价格,至于炒作等推高价格的现象,大多是货币超发的附带因素。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刺激经济复苏的同时,银行开始实现宽松的信贷政策,也导致大量资金流向上述领域(股市也吸纳了不少),现实的流入和对流入的预期又拓宽了炒作价格的可能空间。
就外部而言,美国狂印钞票直接导致美元贬值,而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更加强了对美元超印的预期,从而通过原材料等传递过来,进而又增大了抑制通胀的难度。记者略作统计得知,今年以来天然橡胶、棉花、白糖、棕榈油等基础商品价格都“涨疯了”,天然橡胶价格进入“3万元时代”,从2001年的450美元/吨涨至2010年的4000多美元/吨,涨幅接近9倍。
这还只是个开始,价格上涨正在侵蚀着居民的生活水准。《广州日报》曾报道过一个汤婆婆的例子:33年前,四川的汤婆婆往银行里存了400元钱,当年这笔钱能买1套房子、400斤猪肉、1818斤面粉、727盒中华香烟或50瓶茅台(600519,股吧)酒。今天,汤婆婆取出这笔钱,连本带息835.82元,仅够买420斤面粉、69斤猪肉、40盒中华香烟或1瓶茅台酒。汤婆婆不是个案,她代表着大多数中国居民的生活体验。目前的价格上涨和通胀预期还只是开始,如何能在通胀压力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考验着政府的智慧。
流动过剩是配角一:猛发钞票疯狂贷款 流动性泛滥
何谓“流动性过剩”?这是个相对概念,通俗地说就是“钱太多了”,宏观经济学的解释则是指“有过多的货币投放量,这些多余的资金又导致投资/经济过热现象和通货膨胀风险”。
2010年,流动性过剩一直伴随着经济走势,成为政府决策层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要参照的因素。
央行数据显示,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M2)已经达到了69.64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8.96%,比2009年底增加了14.9%以上。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
超发的货币去哪儿了呢?基础设施?股市?楼市?大家猜测纷纭。我们再看一组数据:央行《2010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新增6.54万亿元,其中将近2万亿元流入房地产开发领域,占人民币新政贷款的27%;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10年8月末,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38万亿元,其中有问题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约2万亿元。
这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市场人士分析,正是过量的货币导致了横跨2010年整年度的农产品价格上涨。而这,其实还只是开始,更大的通胀预期仍在市场上酝酿,这也是央行再次宣布自12月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的原因。尽管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一再称全年3%的CPI能实现,但11月高达5.1%仍让市场难掩担忧之情。
汇率战争是配角二:汇率操控到贸易纠纷 美施压人民币
人民币汇率,是2010年另一个牵动国人神经的词汇。国人担心人民币在通胀预期面前持续贬值,而美国政府及国会部分人士则担心人民币升值的幅度不够大,速度不够快。这两点担心没办法走到同一个轨道上。
美国人希望人民币相对于恶意滥发的美元应该持续升值,其一可以消减掉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其二可以大幅稀释中国人的美元储备及美元资产,从而达到赖掉债务的目的,其三可以逼迫中国依照美国金融资本的意志,打开中国金融市场的大门。美国发动了上至总统下至舆论的力量对中国政府施压,称中美贸易逆差是因为人民币汇率被人为压低,因为“汇率操控”,并连续发起贸易纠纷,仅10月1日至15日半个月时间,美商务部对华贸易救济和相关案件多达24起,其中10月12日至15日4天内就多达9起。G20等平台,也成了美国对话汇率施压的场所。并且,美国改变亚太战略,拉拢中国周边邻国,施压中国就范。
对美方的压力,中方一方面忙不迭地重申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其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另一方面允许人民币再次重启适度升值,12月28日当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6252,已连续6个交易日上行。
我们来简要浏览一下2010年双方的几个来回:1月29日,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要求人民币升值;2月23日,中国官方媒体连发四篇文章反击人民币升值;3月6日,央行行长周小川称不赞成汇率问题被政治化;3月12日,奥巴马再次呼吁人民币升值;3月17日,美参议员号称要提议案惩罚中国;3月18日,世行与IMF出面称中国应提高人民币币值;3月20日,商务部副部长赴美降温;3月23日,温家宝呼吁“不要打贸易与货币战”;4月4日,美决定暂不将中国列为操控汇率国;6月19日,中国央行宣布继续推进汇率改革;9月15日,美国国会召开人民币汇率听证会;10月8日-10日,周小川在美国表态说人民币汇率调整将是逐步的,不会采取“休克疗法”;10月16日,美财政部推迟发布《汇率政策报告》。
而今,人民币汇率战仍未有消停的迹象。11月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访前夕接受法国和葡萄牙媒体书面采访时再次表态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11月11日在韩国召开的G20峰会依旧是另一个争战的场所。可以作出的判断是,随着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以及民主党在中期选举中的失利,人民币汇率更会成为美国政客讨好选民的手段和工具,中国应及早准备以应对可能到来的更大麻烦。
结构调整是配角三:内需不振外需疲软 聚焦如何调结构
贸易战和货币战带给中国的另一个启示是,原有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基本上走到头了,有必要做出进一步的调整。这是这次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最大启示和选择。
外部市场疲软,最佳的路径选择是转向国内,理论上讲,庞大的中国市场足以消化掉外需不振带来的问题。2008年以来,中央政府也确实把注意力转到了国内,采取了“以旧换新”等多种形式刺激内需,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尽管如此,还并未能够解决好外需疲软带来的问题。扩大内需的前提是民众有钱并敢于去消费,而且愿意消费国产货。但现实是,由于社会保障不健全和房地产等对经济的挤压效应,以及国产货的质量信任问题,政府期望的民众大幅消费并未达到预期。生产过剩受制于内需,个人以为,这种过剩其实不少是结构性过剩。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还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调整经济结构。
事实上,近两年,中国政府一直在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采取了很多措施。10月18日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今后五年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1978年以来建立的以“低工资、高就业;低消费、高积累;高经济增长、低福利增长;高贸易和资本顺差、高外汇储备、高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走不下去了,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已是当务之急。“十二五”的表述,可以说是为转变定了调,但具体实施中能否实施得好,以及能否把握转型的方向,还需要大量的工作去做。
再调房价是配角四:中央月月出重拳 高房价岿然不动
房价
说2010年是另一个“房地产调控年”,也丝毫不显得夸张。自2009年12月7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势头”定调后,2010年便是围绕如何遏制以及如何增加保障性住房而展开,仅中央层面,这一年来就多次出招调控,仅举例如下:
2009年12月14日,国务院提四措施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12月17日,五部委新政要求拿地首付不低于50%;12月23日,财政部要求五年内住房转让全额征收营业税。进入2010年,更是几乎每个月都出台多个措施调控房地产,比如1月10日国办通知要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4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新国十条”);9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工作座谈会上要求加快公租房建设,坚决抑制投机性需求。12月26日,温家宝总理在接受《中国之声》访谈时表示中央“有信心让房价回到合理的价位”。
客观地说,这波连续调控,起到了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作用,但房价与老百姓的预期相比仍有差距,房价问题仍是公众关心的首要问题。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房价难跌的主要原因最终应该归结为中国土地制度不够完善,土地制度问题导致住房紧张,关键是资源匹配制度不够健全。政府掌握和垄断土地资源,使得土地价格一路上涨,但对于开发商来说,花高价钱买地,肯定无法建出便宜房了。
同时,在解决“土地财政”问题上,还应该从制度安排上弱化地方“以地生财”的冲动,完善土地收入管理使用办法。还应加大对圈地不建、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因此,处理好土地政策和房价的关系,彻底解决部分地方政府“以地生财”模式,让土地政策成为调控新抓手,房地产调控政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房价也会真正降到老百姓可以接受的合理范围。
世博会友情客串:世博成就斐然 认识遗产应恰如其分
2010上海世博会,既是中国经济生活中的既定任务,也是2010年经济运行的闯入者,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经济。为了迎接世博会,上海市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修地铁道路场馆等等,为拉动内需起到很大的作用。这次世博会有可能给国人留下“规则意识”、“平等意识”、“创新意识”和“和谐意识”四种理念。除此之外,这次世博会还是一次重要的练兵机会——举办类似大型活动,可以说组织者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并且,这也是城市管理的一次大练兵,如何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做好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是一个考验。这次世博会也是一次重要的展示机会,中国和上海以自己的方式再次向世界证实调用举国资源举办类似大型活动的能力。
这些成就是中国近些年经济发展的集中展示和体现。但客观地说,我们离现代化的国家还有一段不小的差距,世博会只是一次好的展示机会和练兵机会。我们不仅要对世博会给2010年中国经济的作用给予清醒认识,更要对世博会给中国的发展和未来给予恰如其分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