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四部委最近的这次清查行动,目的是"追认"3亿吨"违规产能"中的一部分。谁是幸运儿?
□ 本刊记者 张伯玲 | 文
从北京驱车沿着京沈高速向北,行驶不到两个小时,高速路旁竖立起了无数冒着或白或黄烟雾的烟囱。这是中国钢铁重镇唐山市独有的一景,冒烟的烟囱代表着一个个正开足马力生产的钢厂。
它们多为民营中小钢厂,在近十年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其中大部分未经中央政府核准,被国家发改委称为"违规产能",俗称"黑户"。
根据工信部统计,中国目前7.18亿吨钢铁产能中,有3亿吨左右未获中央政府批准。当然,这3亿吨"违规产能"不仅仅包括民营企业,一些国有企业也隐藏着没有完成审批或核准程序的"违规产能"。
对于一直处于"失控状态"的中国钢铁行业,一场清理大幕早已拉开,现在正临近第一幕的尾声。继7月工信部发布《钢铁行业生产经营规范条件》(下称《规范》)之后,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保部等在11月联合发布了《关于清理钢铁项目的通知》。目前,工信部已经完成对上报钢铁企业第一次审核,国家发改委要求在年底前完成钢铁产能申报表的填写。
面对四部委的清查行动,3亿吨的违规产能究竟何去何从?谁能抢先获得"合法"身份?现在是钢铁"黑户"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
从"规范"到"清理"
"工信部已经完成了对按《规范》上报的钢铁企业的第一次审核。"工信部原材料司一位官员近日在电话中向本刊记者透露,第一批符合《规范》名单已送到环保部,环保部审核通过后将公示。
"第一批名单肯定是没有争议的或者争议较小的产能企业。"这位官员说。
以"规范"来"追认"部分"违规产能",原本是在工信部提议下开始的工作。早在2009年12月,工信部就出台了《现有钢铁企业生产经营准入条件及管理办法》(下称《管理办法》)。根据国务院2010年6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下称34号文)要求,7月,工信部正式发布了《规范》。实际上,《规范》是以前述《管理办法》为基础,经征求各方意见形成。
"《规范》主要针对当前钢铁行业生产过程当中存在的质量、能耗、环保、装备,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执行,进一步规范钢铁行业的生产经营秩序,抑制钢铁过快增长。"上述工信部官员解释说。
《规范》对钢铁企业生产规模、工艺与设备以及环保标准都进行了详细规定,具体至排放标准、高炉容积都有要求。
工信部公布的符合《规范》的钢铁企业,是否就意味着获得了钢铁行业的"准生证",由违规产能变成合法产能?对此,上述工信部官员没有明确作答,仅表示《规范》公布的结果将作为有关部门核准和备案项目的一个依据。
不过,一家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负责人对本刊记者透露,工信部出台《规范》是好事,更深层目的是想对之前违规的产能进行追认。"工信部的观点是这些违规产能虽然没批,但都建出来了,就好比小孩都生出来了,总要给户口。"
这对于3亿吨钢铁"黑户"而言不啻于一次大赦。可是,当年拒绝给"黑户"们上户口的国家发改委答不答应呢?11月3日,国家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联合发布《关于清理钢铁项目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对钢铁项目进行一次性清理,这让钢铁"黑户"们心中又蒙上阴影。
根据《通知》要求,此次项目清理的范围为2005年以来开工建设的钢铁项目(包括国务院投资主管部门核准或未核准的全部钢铁项目),由各省级发展改革委牵头清理,于12月31日前报送上述三部委。于是,很多钢铁企业又收到了第二张申报表。
清理内容主要包括产能总体情况、项目核准情况、项目用地情况,以及项目节能环保等。"目前没有公布审核的具体标准,是因为需要等各地上报的钢铁项目汇总后,再进行确定。"一位参与发改委清查项目的研究机构专家表示,对不同项目肯定会分别处理,"我们的标准也会参考工信部出台的《规范》。"
钢铁业内资深人士分析,"追认"工作应该还会继续,只是由工信部启动的这项工作的主导权已转移至国家发改委,这对于谁能拿到"户口"会有微妙影响。
"黑户"因何而生
中国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海民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发改委和工信部的清查行动都是根据34号文的要求而开展,如果两者结合一起做效果应该会更好。"比如可以减少企业的申报工作。"
更重要的,则是如何理解中国钢铁产业目前的"产能过剩"和"黑户"现象。"对产能过剩概念的误解和对需求的低估,落实在投资管理体制或政策上,是导致所谓违规产能出现的重要原因。"刘海民说。
对过剩产能的误解,是简单地把产能减去产量或需求量之差当做过剩产能。这意味着只有"产能=产量",也就是产能利用率为100%,才没有过剩。但根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卢锋的研究,钢铁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达到85%即属正常,超过90%就意味着产能不足。
这符合中国钢铁行业自身的经验。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有两个年份钢铁产能利用率超过90%,分别是1993年和2003年,都出现了钢材价格成倍暴涨、进口钢材大量增加的现象。
政府对钢铁需求过分低估,是钢铁行业内人士近十年来的共识。2000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参与编制的"钢铁产业十五规划"预测,2005年中国粗钢消费量1.4亿吨,而该年实际消费量3.5亿吨;国务院2009年年初在《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预测当年中国粗钢消费4.3亿吨,结果实际消费5.7亿吨;国家发改委2005年发布《钢铁产业发展政策》,预测中国2010年消费粗钢3.2亿吨(±7%),而今年实际消费量肯定不低于6亿吨。
刘海民说,政府认为既然产能已经过剩了,就不用再增加产能,于是规定某些时期不新建钢铁产能,只有少部分大型国企的项目获得批准,比如首钢曹妃甸、鞍钢鲅鱼圈以及新余钢铁1580mm薄板工程等项目。
可是,中国的实际钢铁需求仍在不断增长,政府的产能控制往往限制了国有企业,给民营钢企提供了发展机会。
1999年,当时负责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部门--国家经贸委提出钢铁工业要控制总量,国家冶金局于是要求大企业带头限产,淘汰落后装备。时任国家冶金局计划司副司长单尚华后来回忆,国家经贸委下文限产后,实际上只限制了国有企业,尤其是大厂,"一些新兴的民营企业,比如江苏的沙钢集团、山西的海鑫钢铁、复星以及目前唐山比较像样的民营钢铁企业,都是限产期间发展起来的。"
北京钢联咨询资讯总监徐向春告诉本刊记者,在未批先建的钢铁"黑户"中,大部分来自中小钢铁企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年产300万吨以上的大钢厂产量占中国的比重由2000年的48.3%降低到2001年的43.8%,而50万吨以下的小钢厂产量占中国的比重由9.6%上升到13.3%。
导致企业"未批先建"的另一个原因,是钢铁项目审批手续复杂,耗时漫长,有时要两年才能完成审批,企业不愿放过市场机会,于是未批先建或者边建边批。"建一个高炉我们从投建到运营不到一年就可实现,市场好的时候,当年就可有利润。如果等着政府审批,可能市场就失去了。"一位民营钢企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
在这种无效的管制下,中国粗钢产能从2000年的1.27亿吨,膨胀至目前的7亿多吨,其中半数左右是没有审批的所谓"违规产能"。
"黑户"的未来
一位参与发改委清查项目的专家表示,由于此次钢铁项目清理与"十二五"挂钩,他认为地方政府应该不会虚报瞒报。《通知》提出,如实填报,严禁瞒报和弄虚作假,一经查实,涉及的项目将取消下一步整顿核准资格,所涉及地区"十二五"产业布局将实行"区域限批"。
不少行业人士认为,这次调控是让一部分违规产能"合法化"的机会。"未经国家发改委核准的违规产能中,其中不少技术装备还比较先进,这些产能如果达到或者经过整改达到标准,应该合法化。"刘海民表示。
中钢协亦持有同样看法。中钢协副会长罗冰生曾在公开场合表示,不赞成将未获中央政府批准的产能都划为违规产能。"在这3亿吨产能中,虽然未得到中央政府批准,但大部分是经过各地方政府批准的,那些没有任何手续的产能极少。"罗冰生说。
尽管工信部一再强调,此次规范公布的名单仅作为有关部门进行项目核准和备案的依据,但工信部官员透露,即将公布的第一批符合《规范》的名单中,不仅有国有企业,也包括民营企业。这无疑给了一部分钢铁"黑户"一条最好的出路,但对于多数钢铁"黑户"来说,被兼并或者关闭也许将是他们的最终之路。
中信证券钢铁行业资深分析师周希增认为,此次清查对大中型钢铁企业更有利。"大中型钢铁企业违规项目较少,而被清查出的违规项目又将给大中型钢铁企业提供兼并重组的机会,有利于提高行业集中度。另外,未来环保标准的提高将削弱中小钢铁的成本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