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近两年,一种被称为“贷款换石油”的协议频繁出现在国人的视野中,外界给予“贷款换石油”的形容词包括: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的利器、中国能源安全的盾牌等。
确保长期稳定的原油供应是中国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这一目标,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在石油来源以及进口方式上进行调适,其中,“贷款换石油”就是重要一步。
不过,“贷款换石油”能否真正为中国石油安全保驾护航?是不是仅仅是金融危机的副产品?“贷款换石油”的内涵是否还有拓展空间?
危机提供合作温床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油价剧烈动荡,从140多美元/桶的历史高点一路下跌,给石油生产国,特别是发展中的油气资源国经济以沉重的打击,导致一些油气资源国一夜间债台高筑。
以俄罗斯为例,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初,俄最大的石油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负债212亿美元,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Gazprom)负债更高达610亿美元,俄罗斯石油管道运输公司(Transneft)则负债77亿美元。
此外,全球金融危机还沉重地打击了油气资源投资。相比之下,中国经济受冲击程度较小,且外汇储备不断攀升,2008年已达1.95万亿美元。中国的油气消费也持续旺盛。
同时,2009年,中国石油海外依存度首次突破50%的国际警戒线,达到52%。
“缺钱”令俄罗斯一改昔日在中俄石油合作中不甚积极的态度,主动表达向中国借钱的意愿,而“缺油”的中国也没有让机会溜走,双方一拍即合。
2009年2月,中国分别向俄罗斯Rosneft和Transneft贷款15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据报道,这150亿美元足以覆盖Rosneft对外国银行欠下的2009年到期的85亿美元债务。而贷给Transneft的100亿美元用于修建俄远东石油管道的中国支线(斯科沃罗季诺—中俄边境)。
作为还款保证,俄罗斯承诺将在未来20年内向中国供应3亿吨石油。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谈的中俄石油管道,几经曲折之后,终于迎来贯通输油的曙光。中俄石油与融资合作开启了金融危机后“贷款换石油”模式的先河。
各取所需
“‘贷款换石油’其实只是将金融领域和石油贸易领域的两个协议安排在一起,并非拿银行的钱直接买油,也并非把石油作为还款的担保抵押。”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王震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解释,“因为石油毕竟不在中方手中。”
具体说,中方的250亿美元并不是直接用来购买3亿吨石油,而是俄罗斯根据双方约定的利率给还贷,中方按照双方约定的价格付油钱。也就是说,俄罗斯获得的是250亿美元的救急贷款,中国获得是未来20年的石油供应承诺。
随着危机深化、油价持续低迷,发展中油气资源国在全世界寻找“金主”,发达国家由于国内经济不振,一时无法摆脱衰退泥沼。因此,越来越多资金紧缺的油气资源国转向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
2009年2月,国家开发银行(下称“国开行”)向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提供40亿美元贷款,换取后者稳定原油供应的承诺;3月,中国与安哥拉签署10亿美元“贷款换石油”协议;4月,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KazMunaiGas)签署50亿美元“贷款换石油”框架协议。
5月,国开行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签署为期10年总额达100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作为回报,Petrobras未来向中石化供应总量达9750万吨的石油;6月,国开行向土库曼斯坦提供40亿美元贷款,用于开发居世界第四位的南约罗坦油气田;7月,中石油与厄瓜多尔国家石油公司(Petroecuador)签署协议,向其支付10亿美元预付款,并在未来两年内每月购买288万桶原油。
赔本买卖?
短短6个月的时间里,中国以每月一单的速度在国际能源市场“摧城拔寨”,覆盖南美、中亚和非洲三大新兴油气产区。有国外媒体称这是中国在“能源抄底”,更有甚者还贴上“趁火打劫”的标签。同时,不少国内人士不但为中国布局国际能源市场暗自叫好,也对“贷款换石油”的风险和经济成本表示担忧。
以中俄“贷款换石油”为例,有人质疑这是赔本的买卖,有人怀疑俄罗斯的履约能力。然而,我们依然能从相关人士的只言片语中,窥探到中俄“贷款换石油”的真实面目。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在贷款利率上,中方提出了三个方案供俄罗斯选择,一是固定利息,二是变动的LIBOR(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加固定的点数,三是浮动的LIBOR加浮动的点数,俄罗斯希望是第三种。石油价格则是随行就市,张国宝表示油价计算公式,是根据世界公认的几个原油交易市场价进行加权计算而得。所以,俄方还贷的利率并不是外界猜想的6%固定利率,而是遵循通用的商业贷款规则,中方买油的价格也是遵循国际原油市场的基本规则。
王震表示,当然,是不是赔本的买卖,还需将贷款上的让渡价值和当年的国际石油价格与预期石油价格的价差相比较后而定,但至少从协议原则上来讲,是互利共赢的。
对俄罗斯履约能力的质疑也由来已久,不过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小杰向本报记者透露,到目前为止俄罗斯的履约情况很好,按协议供应给中国的石油一桶也不少。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能源外交研究中心主任王海运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资源量已经过中俄双方的反复论证。2005年中国与俄罗斯签订过一份价值60亿美元的长期石油贸易合同,尽管双方在油价方面有过分歧,但执行情况总体不错,每年有1400万~1500万吨石油通过铁路运入中国。2009年签订的“贷款换石油”协议中的长期石油贸易协议可以看成是2005年协议的延续。
上下游“一揽子”
在这一系列“贷款换石油”协议中,和哈萨克斯坦签订的协议与其他协议有所不同。不管是俄罗斯、委内瑞拉还是安哥拉和厄瓜多尔,中国用贷款换回的都是长期石油贸易合同,也可以看成是“贸易油”。但和哈萨克斯坦换回的,却是中石油购买哈萨克斯坦第五大石油公司曼吉斯套(Mangistau)47%的股份。
据徐小杰透露,俄罗斯Gazprom下属的一家石油公司和俄罗斯卢克石油公司(Lukoil)早前都曾试图收购曼吉斯套的股权,但哈方并没有同意。正是中国提供的优惠贷款,才让中石油最终得以入股曼吉斯套。
购入资源国的油气公司,相当于进入资源国的上游勘探领域,这对中国石油公司来说,是更好的选择。王震认为,尽管投资有风险,但获得收益的可能性也很高。
他介绍称,俄罗斯对上游领域控制严格,轻易不让外国企业介入,所以和俄罗斯只能采取“贸易油”的形式;而哈萨克斯坦的油气工业不如俄罗斯发达,还是有求于外国企业,这才使得中国有可能进入哈国上游领域。在王震看来,“贷款换石油”让机会变大,让可能最终变成现实。
目前,重油和深海石油等非常规石油勘探开发成为全球石油行业的新气象,这也让委内瑞拉和巴西等拉美国家成为世界石油业的新宠。据《纽约时报》援引美国政府的最新预测,委内瑞拉重油储量超过5310亿桶,超过了沙特阿拉伯2640亿桶原油的规模,成为世界上原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
不过,就算美国是委内瑞拉第一大石油出口国,桀骜不驯的委总统查韦斯也并不买美国的账,更看重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验、技术和资金。今年5月,中国政府派出国际经济与交流中心的顾问团队为委内瑞拉的经济发展提供咨询服务,受到查韦斯的高度重视。
2009年,查韦斯在与中国签完40亿美元的“贷款换石油”协议后,在委内瑞拉电视台演讲时称赞国开行为“世界上资金最雄厚的银行之一”,并“愿意向委内瑞拉伸出援手”。2010年4月,意犹未尽的委内瑞拉和中国再次签订一份“贷款换石油”计划,此次金额高达200亿美元,用于和中国共同开发位于奥里诺科重油带的胡宁4项目。作为还款保障,委国家石油公司与中石油签署了25年的石油购销合同。
中国和委内瑞拉之间横亘着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且不说安全问题,仅运费就是一笔巨额开支。那么,中国为何千里迢迢跨过半个地球到南美开采石油?
其实,中委“贷款换石油”协议属于“一揽子”合作计划中的一项。中委之间正在形成交叉投资,成了上下游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在位于委内瑞拉的开采公司中,委国家石油公司控股60%,中石油占股40%。在位于中国的炼油合资公司中,中石油控股60%,委国家石油公司占股40%,同时双方还将成立一家石油运输公司,各占50%股份。这种上下游一体化合作也被认为使得产业内相互依赖得以固化,有助于规避合作风险。
人民币“借油出海”
在南美,中国显然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中国在最新提供给委内瑞拉的200亿美元贷款中,有100亿美元是以700亿元左右人民币形式提供的,用于委内瑞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专家分析称,鉴于目前人民币的不可自由兑换性,委内瑞拉拿到人民币后只能用来购买中国的产品设备或技术服务。这既有助于带动中国制造业等相关产业走出去,还可能为中国人民币投资找到新的渠道,一举多得。
2009年5月,中国和巴西两国领导人在签署“贷款换石油”协议的同时,还达成了双边货物和服务贸易采用本币结算的共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认为,中巴贸易的基本格局是中国逆差,本币结算意味着中国将向巴西净投放人民币,也就是可以用人民币换取实际资源,中国从中受益更大。
但是,这种模式能否大力推广仍待观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对本报记者表示,以人民币形式提供贷款为中国的油气开采设备、工程服务锁定了客户,但能否扩大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石油贸易,还需要与具体国家具体谈。王震也认为,只有资源国在机械设备或开发服务方面确实有求于中国时,人民币计价结算才好推广。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