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昨天,清华大学照澜院菜市场,市民在采购蔬菜。本报记者王海欣摄
国家发改委主任称预计今年CPI略高于3% 生活必需品供应有保障
本市将出台举措平抑菜价
综合新华社本报记者周宇报道昨天,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全国煤炭工作会议上表示,估计今年的消费者物价指数要略高于年初预期的3%。这是官方第一次表态认为今年CPI会超过3%。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年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预期目标在3%左右。有专家认为,这是综合考虑经济增长、通胀压力以及社会承受力等多方因素的结果。
张平昨天说,今年有几个方面矛盾比较突出,其中之一就是物价,年初国家制定的物价指数目标是3%,现在看来,比想象的要严峻一些。他说,原来预计四季度的形势可能会好一些,实现全年的目标没有问题,但近段时间以来,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价格都比较高。“一个是自然灾害比较多,各地需求比较旺盛;一个是输入性的涨价因素,就是进口国际市场的价格;还有由于美元的贬值,流动性宽松造成的一些炒作,所以包括像石油、铁矿石,还包括农产品、粮食、棉花、油料等,这一段时间国际市场的价格都比较高。”
他说,除了自然灾害和国际因素以外,国内流动性较为宽松以及投机炒作因素也是造成物价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之一。张平表示,估计今年总的消费者物价指数比3%会稍微高一点。张平称,国家发改委正密切关注国内物价形势的变化,不能有丝毫的麻痹,特别是对于农产品、对于关系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尤其是食品的价格,要高度关注。
对于生活必需品的保障,张平表示很有信心。据他介绍,今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最高点,食用油库存也较为充裕,较为紧缺的可能是棉花和蔬菜。他介绍,我们国家食用油的库存差不多每个人有10斤油,今年的大豆也是丰收,进口也比较多,所以食用油没有问题。对于现在比较紧缺的棉花,实际上主要也是一些资金在炒作,“炒作的因素推高了棉花的价格,其他的副食品比较困难一点的是蔬菜”。
■相关解读
CPI预定目标偏低
昨天,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夏业良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年初将全年消费者物价指数设定为3%,这一指标有偏低之嫌。
夏业良认为,按照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年初制定目标时就偏低。如果年初制定在4.5%,就不会出现目前的尴尬状况。他说,我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曾出现过20%的CPI指数,通货膨胀很严重,近几年也曾有过较高的时候,但在老百姓的感知上,如果涨价因素不集中在蔬菜粮油等生活必需品上,那么5%以下的CPI指数老百姓是几乎感觉不出来的;如果超过5%,敏感的群体,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就能感觉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