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支撑下的圈地运动能否避免

2010年11月05日10:58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农民 招拍挂 用地整理 土地整理 土地出让金 圈地运动 土地财政 新农村 宅基地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正在全国20多个省市进行。各地目标相同:将农民的宅基地复垦,用增加的耕地,换取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他们共同的政策依据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调查发现,这项政策被地方政府利用、“曲解”,成为以地生财的新途径。有的地方突破指标范围,甚至无指标而“挂钩”,违背农民意愿,强拆民居拿走宅基地,演变为一场新的圈地运动。

在“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引领下,各地都在规划着,要在一个很短的期限内,将域内农村“大变样”,民居改楼房,大跨步进入新农村时代。据报道,各地规模浩大的拆村运动,打着各种旗号,例如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旧村改造、小城镇化等。也有对应政策推出,诸如“村改社”、“宅基地换房”、“土地换社保”等。拆村并居,无数村庄正从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消失,无数农民正在“被上楼”。宅基地转化后的增值收益,被权力和资本“合谋”拿走。农民则住进了被选择的“新农村”,过着被产生的“新生活”。专家指出,这是一次对农村的掠夺,强迫农民上楼并大规模取消自然村,不仅与法治精神相违背,对农村社会也将带来巨大负面影响。此前,今年两会期间,陈锡文指出,在这场让农民上楼运动的背后,实质是把农村建设用地倒过来给城镇用,弄得村庄稀里哗啦,如不有效遏制,“恐怕要出大事”。

近年来,我国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用地的矛盾发展到很尖锐的程度。如何“找地”谋取政绩,也成为各地国土部门的首要任务。据了解,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之前,尝到土地财政甜头的地方政府,都在辛苦“寻找”土地中。根据国土部的试点管理办法,增减挂钩严禁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但在一些地方,强拆民房,强迫农民“上楼”的事例,已屡见不鲜。管理办法要求,要在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复垦潜力较大的地区试点,现实中,不顾实际情况,“一刀切”拆并村庄的做法,非常普遍。

事实上,“找地”的实质是“土地财政”在作祟。“土地财政”属于预算外收入,又叫第二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土地的收入来维持地方开支。在很多地方,第二财政早已超过第一财政。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在一些地方,土地直接税收及城市扩张带来的间接税收占地方预算内收入的40%,而土地出让金净收入占政府预算外收入的60%以上。在“土地财政”上,一些地方政府最核心的做法是土地整理,就是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把集体所有或其他用途的土地整合后,进行招拍挂,价格就会翻几番。在城市,可以靠出卖土地搞房地产开发,借以增加税收,推动经济增长。而在基层乡镇,没有开发房地产的空间,但又面临着发展的压力,不得不打土地的主意,于是,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愈演愈烈。

推进城镇化,政府是主导,群众是主体,农民需要组织。因此,城市化建设要开动脑筋,本着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佳效果的原则,编制具有前瞻性的规划。事实上,再多的扶持与帮助作用也是有限的,重在农民自身主体作用的发挥。城市化建设,最缺少的既不是资金,也不是项目,最缺的是观念。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意味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应深化农村民主建设,健全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并让义务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社会产品更深入地走向农村,真正尊重群众意愿,实现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愿望,提高群众在社会中的地位,将清洁、文明的生活方式引入农村,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才是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郭立场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