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拍摄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体育场(“鸟巢”)夜景。新华社记者 张 越摄
新华网北京7月15日电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步伐越来越近,“鸟巢”“水立方”等一批造型独特、充满想像力的奥运场馆日益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而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众多的北京奥运场馆也成为节能降耗、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典范。
典型的节水工程:“鸟巢”供水70%将使用中水
北京水资源匮乏,节约用水、循环利用是每个奥运场馆的共同任务。从设计之初,北京奥组委就对奥运场馆的雨水利用和中水回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北京奥运会的主场馆国家体育场“鸟巢”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节水工程。
北京城建国家体育场工程总承包部总工程师李久林告诉记者,“鸟巢”70%的供水将使用中水,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雨水。这些再次回收利用的水不仅可以用于比赛跑道的冲洗,还用于场馆的室外绿化。
通过“鸟巢”的雨洪回用系统,可将建筑屋面、比赛场及周边地区2万多平方米的雨水收集起来,集中在总容积为1.2万立方米的水池中,经过石英砂过滤、超滤膜过滤和纳滤膜过滤三道处理工艺,对雨水进行深化处理,可以满足“鸟巢”至少50%的用水需求。
而如同蓝色气泡般的“水立方”,整体严格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充分考虑了建筑节能、环保建材使用和水资源保护。
据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孙洪庄介绍,“水立方”采用了大量专门措施降低自来水消耗,减少废水排放。全年可收集雨水1万吨、洗浴废水7万吨、游泳池用水6万吨。建筑物所需的绿化、冷却塔补水、护城河补水、冲厕、冲洗地面等用水全部通过废水回用解决,每年可减少废水排放量14万吨。
在奥运场馆建设过程中,绿色、科技、人文三大理念贯穿始终,而节水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独特的示范作用:奥运场馆广泛使用新能源
奥运村的新型太阳能热水器,北京大学体育馆的地源热泵,青岛奥林匹克帆船中心的海水源热泵……众多的北京奥运会场馆,或多或少地采用了新能源。
在国家体育馆的屋顶和南立面的玻璃幕墙中,安装了100千瓦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在奥运会期间,国家体育馆将利用这些电能为地下车库供电。赛后,这里的电能将并入普通电网,不仅为整幢体育馆供电,还能为普通市民家庭供电。
而在朝阳公园沙滩排球场采用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则显得更加精巧。它可随着不同时段太阳光线的转移,随时变换电池的旋转角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吸收太阳能。
在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里使用了148套8米长的先进的光导管照明系统,是所有奥运场馆中使用最多的。据介绍,这些光导管可将80%的太阳光传导到场馆内部。经测试,在阳光充足的情况下,它采集的光线能满足体育训练和学生上课的要求,室内基本可以不用开灯,大大降低了场馆的能耗。光导管在白天采集光源照亮室内,晚上则可以将室内的灯光通过屋顶的采光罩传出,起到美化夜景的效果。
创新中节约能源:会“呼吸”的体育场馆
炎炎夏日里,当观众走进北京射击馆,立刻会感到丝丝凉意。这不是空调的作用,而是由于射击馆采用了生态型呼吸式遮阳幕墙,实现对建筑通风换气的全智能自动控制,使室内冬暖夏凉,极大地减少了空调制冷和取暖的耗能。
所谓呼吸式幕墙,就是指在外层幕墙与楼面之间设置铝合金开窗,外侧幕墙上下两端分别设置了通风口。上面为进风口、下面为出风口。在双层幕墙之间安装温度感应装置,可以根据温度的变化,把冷风和热风与室内空气进行交换,实现自然通风对流。有了这层呼吸式幕墙,射击馆就像是被包在一个“保温膜”里,可以利用室外自然风调节室内温度。
奥林匹克公园内的网球中心同样也是一个会“呼吸”的体育场。它在国际上首次引进赛场自然通风的设计理念,巧妙地解决了赛场高温的问题。据介绍,网球场内的12个“花瓣”形观众席上,设计了一些吸收自然风的处理设备,通过馆内循环设施,从赛场周围的风口向场地送风,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场地温度5摄氏度左右,使观众席上的高温也得到相应缓解。另外,主赛场观众看台外墙上,布满了白色的网眼板,这些网眼中藏着能吸收自然风的设备,被压缩后的自然风从看台底层百叶窗中吹进来,可帮助赛场降温。
北京奥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奥运场馆将会成为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同时,也将成为节能降耗、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和样本。(记者孙晓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