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推出的《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建设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日前出台,昨日,参与建设部灾后重建研讨会专家苏幼坡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不管是原地重建还是异地重建,一定要建在安全地方。
重建要选择安全的地方
苏幼坡昨日说,重建应该选择安全的地方,这句话看似简单,但却被专家们所认同。《导则》在规划选址部分的首句就是,“应避开地震断裂带、滑坡、崩塌、泥石流、河洪、山洪等自然灾害及次生灾害影响的地段;并应避开水源保护区、水库泄洪区、濒险水库下游地段”。对于安置房《导则》规定,每套建筑面积控制在15~22平方米。
虽然受灾地区属于地震多发带,但在这样不稳定的地方也是有一些安全区域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滑坡协会成员殷跃平曾称,这些区域被形象地称为“安全岛”,是由地质学家李四光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就是指地质构造相对稳定的区域。~
苏幼坡说,怎样找到这些安全地方?如何在不够安全的地方进行建设?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在技术方面是能够办到的,只是人工成本较高。
重建大前提是要明确建设标准
据《中国建设报》报道,对于灾后重建,重庆大学建筑学院规划系副主任、副教授杨培峰提出,无论是临时居民点的建设,还是以后城市或者村庄的建设,一定要坚持一点:自然灾害要素一票否决,在有地质隐患、地质次生灾害影响的地区,千万不能建。
目前,四川的基础条件和经济条件,都是30年前唐山所不能比的,苏幼坡认为,灾区完全可以达到规划目标,但重建必须在各种标准已确定的前提下进行。比如,对于四川省,国家规定的抗震建设标准是按7度烈度来设防的,但这次地震的烈度达到10~11度。现在需要论证那些标准已经不适合了,是否需要重新调整等。
“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抗震烈度标准的确定、采用什么样的结构设计,还有大家很关心的学校重建,这些是很难定的。要从国家层面出发考虑,除了灾区以外的很多地区都需要重新考虑。”苏幼坡说。(来源:每日经济新闻刘瑞婷 )
相关新闻:
灾区永久性住房将充分考虑抗震
帐篷—过渡性住房—永久性住房,这是解决汶川地震受灾群众住宿问题的3个阶段。记者从四川省建设厅了解到,在积极做好受灾群众临时性、过渡性安置的同时,灾区永久性住房建设前期工作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四川省建设厅工会主席彭虎说,永久性住房建设是灾区恢复重建中最重要的一环,其前期筹备工作正紧张进行。目前,包括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派出的80多名专家在内的300余名专家,正在重灾区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开展恢复重建的选址、定点及规划设计工作。
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5月31日前要完成灾区城镇和乡村重建规划大纲,6月30日前要完成城镇重建的总体规划。随后,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将进行实地勘查设计,最后进入施工阶段,再加上竣工验收,整个重建工作估计要1年至2年时间。
彭虎说,包括永久性住房建设在内的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必须充分吸取这次地震灾害的教训,抗震、防洪、防地质灾害等因素都要充分考虑,有的县城和乡镇可能要考虑异地重建。新华社
私房被震坏可补房或补钱
“对因地震毁坏的私房,将采取住房实物救助或货币救助两种方式。”上周末,成都市紧急出台《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都江堰市城镇居民住房灾毁救助安置工作的意见》。
《安置意见》规定:
一、自愿申请住房实物救助的,由政府向每户受灾家庭提供建筑面积为70平方米的救助安置住房。如提供上述面积安置房后,住户人均住房面积不足16平方米的,可按人均16平方米救助,也可按照每平方米2000元货币救助加以补足。
二、如果放弃住房实物救助,灾区群众也可以向政府申请货币救助,按照政府向受灾家庭提供70平方米救助安置房、每平方米2000元计算,给予每户14万元货币救助。
三、自愿申请并接受住房实物救助或货币救助的,原房屋、土地权属自行终结。据《第一财经日报》(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