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中,记者了解到,紫檀的炒作者一般采取囤货,然后在市场上突出宣传其稀有性,在其产地印度已经为数不多,使其价格上扬,最后炒家抛货套现。
炒做概念、囤积居奇、买空卖空、拉高出货,几乎每种投机手法,都在红木身上用到了极致,但炒的越高,跌的也越惨,2007年年底开始,素有红木代名词之称的小叶紫檀,木料价格从高峰时每吨75万元一路跌到了最近的每吨35万元左右,五个月,小叶紫檀身价被腰斩了一半,这个泡沫到底是怎么被戳破的?一个红木专家的市场调查,或许能找到答案。
周默,中国文物学会修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材质研究专家,为了弄清楚市场上天价的紫檀木料,他5次深入印度对紫檀的数量进行了考察。
中国文物学会修复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周默:“有人认为紫檀早就已经绝迹了,现在从印度来的紫檀和明清时候的紫檀不是一个品种。”
周教授在印度行程了几万公里,他在印度看到的紫檀木储存量,与中国市场上一些人所说的紫檀濒临灭绝的情况完全不同。
2007年10月31号,周默在北京公布了他的印度南部紫檀考察报告,国内炒家所宣传的紫檀在印度已经绝迹的神话,一夜之间,在事实面前,轰然崩溃,周默告诉记者,造成现在紫檀价格急剧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许多炒家集中从周边的国家大量进货,其实,这种木料市场上很多,当谎言被戳破之后,紫檀不再以稀为贵时,价格的爆跌是情理之中的事,而张德祥认为,炒作本身,必然导致紫檀价格的大跌。
张德祥:“恶意囤积,惊慌抛售,造成短时间之内价格下来了。”
周默教授在印度几万公里的探访,揭穿了红木家具市场上流传甚广的一个弥天大谎,印度紫檀根本就不是已经绝迹的绝世珍品,一些炒家放出紫檀稀缺的流言,就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周教授还提醒大家,不仅价格不可信,红木家具的市场上,现在有些欺诈手段也不可不防,各种各样的假货,花样翻新,难辨真伪。
周默告诉记者,2007年对于红木的一轮炒作,给红木市场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现在造假的手法越来越多,真正的收藏家他要拿很大的精力和时间来辨别这个真伪。
在他的办公室他向记者进行了市场上紫檀造假的实际演示。
产于印度南部的檀香紫檀,明清做家具用的真正紫檀,价格应该维持在50万每吨左右;另一种是最近进口的产于马达加斯加罗氏黑黄檀,从90年代开始,买这个来大量替代这个真正的紫檀,价格是8万每吨到15万每吨,价格上的差别是相当大;还有一个是新近从非洲进口的,这个现在的价格是1万多,也是用来替代这个产于印度的檀香紫檀的。
据了解,现在在红木家具市场,一些商家会在原材料中相互混杂,或将外部属性相似的木料混合起来做成红木家具,让人真假难辨,谋求高额的利润,消费者购买时,很容易上当。由于现在是做成家具以后,一般是拿眼睛看,它上面烫蜡,烫蜡以后几乎和真正的紫檀拿肉眼看的话很难很难分辨。
巨大的利益诱惑下,许多人转行筹集资金杀入市场,不曾想从去年十月份原料价格开始回落,一些参与炒作的人资金链发生断裂,因此,对于紫檀的炒作,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喜爱红木家具的消费者,对于一些囤积木料,炒作者本人,也是一种极大的风险甚至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周默:“主要用的是高利贷,还有一些人是几个人合伙从银行抵押贷款,到时候银行的钱是必须要还的,但是他现在又是处于一种很矛盾的一种心理状态,卖还是不卖,卖肯定是亏钱,不卖,银行的钱高利贷肯定他要还。”
半小时观察:良性投资 理性消费
看完了近五个月来红木家具投机破灭的故事之后,相信消费者会对自己未来在红木家具上的消费,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个几年来红木家具炒做的整个过程,充斥着谣言、谎言和各种动听的诺言,但是当今一路下跌的行情中,投资者也好,消费者也好,过去的承诺都不管用,市场的终点就是当初的起点。
那些参与炒作,最终失败的投机者目前的处境很艰难,他们成了这一轮市场风险的埋单者。
而消费者则需要认真的听一听刚才专家说的那些话,价格的核心是价值,我们化大价钱收藏的,不能只是一块木料,更多的应该是艺术的精品。不过花点代价也好,当兰花、普洱茶、红木家具的炒作纷纷谢幕的时候,市场上的一些炒作者还会安排出更耀眼的下一个目标。一些消费者这次的钱花得冤枉,但愿下次花钱会理性一些。(记者:胡长春 摄像:李培 贡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