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着力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作,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构建和谐湖南,全省经济发展加快,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民生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谱写了富民强省的崭新篇章。
一、综合
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9000亿元,达到91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4%,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最高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11.45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3901.16亿元,增长18.6%;第三产业增加值3632.39亿元,增长14.4%。2003—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按常住人口计算,全省人均生产总值14405元,比2000年增长109%,翻了一番。财政总收入跨过千亿元大关。据快报统计,全省财政总收入1119.31亿元,比上年增长25.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03.18亿元,增长26.2%。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59.56亿元,比上年增长70.1%,加快26个百分点。
推进新型工业化成效显著。在全省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6∶41.6∶40.8调整为17.6∶42.7∶39.7。由于新型工业化有力推进,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推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也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加快4.2个百分点。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省级及以上园区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9.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节能降耗完成年度目标,比上年有明显下降。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作用加大,实现增加值1413.39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加快1.2个百分点,拉动全省经济增长2.4个百分点,贡献率为16.6%。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4975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4.4%,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投资2750.54亿元,比上年增长3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4%,提高1.2个百分点。
区域经济保持协调发展。优势地区辐射带动作用增强。长株潭三市生产总值346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比全省快1.3个百分点;“3+5”地区生产总值6923.58亿元,增长15.3%,比全省快0.9个百分点。大湘西地区开发初见成效,实现生产总值998.86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加快1.7个百分点。新型城市化稳步推进,全省城镇化率40.45%,比上年提高1.74个百分点。
和谐湖南建设力度加大。全省8件实事23个考核指标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其中有14个指标超额完成了任务。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5.01万人,比上年增长3.9%。3.09万户城镇零就业家庭每户至少实现了一人就业。新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5.92万人。全年投入城市低保资金15.45亿元,保障对象134万人;投入农村低保(含农村特困户救助)资金3.99亿元,保障对象110万人,城市低保资金和农村低保资金按规定标准发放到位率均为100%;新建、扩改建乡镇敬老院285所,新增集中供养五保老人1.38万人。全年建设(筹集)廉租房42.14万平方米,解决了10045户城镇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全省有99个县市区顺利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平均参合率为82%。全年春季和秋季分别免除了政策范围内625万名和615万名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为175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了教科书。灾民的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全年发放救灾救济款3.98亿元(包括现金和实物折价)。全省财政城乡社区事务支出91.78亿元,比上年增长43.9%;教育支出222.93亿元,增长37.1%;医疗卫生支出57.42亿元,增长58.2%。一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解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群众安全感提高,全省社会大局稳定。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结构调整难度大;节能减排任务重;解决民生问题薄弱环节多;就业和物价上涨的压力大等。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省农业总产值2603.87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种植业产值1193.61亿元,增长4.1%;畜牧业产值1045.24亿元,增长3.8%;渔业产值178.51亿元,增长8.0%;林业产值144.10亿元,增长9.1%。农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增。粮食播种面积5295.85千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棉花种植面积155.74千公顷,增长14.8%;甘蔗种植面积21.73千公顷,增长8.8%;油料种植面积926.55千公顷,增长0.9%;蔬菜种植面积1085.42千公顷,增长3.8%。主要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粮食总产量2910.1万吨,比上年增长0.3%;烟叶19.58万吨,减少9.0%;出栏肉猪7955.60万头,增长3.3%;出栏牛227.35万头,增长3.2%;出栏羊873.52万头,增长1.2%;出笼家禽6.41亿羽,增长6.1%;水产品产量199.65万吨,增长5.5%。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4.2万家,比上年增长10.2%,实现销售收入1600多亿元。220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680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实现利润30.5亿元,增长20.6%。农民专业合作组织8022个,比上年增长9.3%;合作组织成员234.47万户,增长18.7%。
农业生产能力继续增强。全省农村固定资产投资545.38亿元,比上年增长19.3%。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117.01亿元,增长39.4%。其中,农业综合开发投入7.27亿元,增长13.6%。全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5万平方公里。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89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1.56千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79.5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7%。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684.4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8%。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省共有1211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建成县到乡镇公路2348公里,新增通水泥(沥青)路的乡镇127个,通畅率89.5%;建成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28727公里,新增通水泥(沥青)路的行政村8015个,通畅率53.1%。新增1139个自然村通电话,实现乡乡能上网。115.64万人解决了听广播、看电视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15.66万口,带动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兴建各类农村供水工程7933处,解决了162.15万人的饮水困难及饮水不安全问题。全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含本乡镇)1480.89万人,比上年增长2.5%;劳务总收入898.78亿元,增长1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