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对策建议
根据目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应该继续坚持“双防”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继续执行稳健财政政策和从紧货币政策,并密切关注国内外环境新变化,灵活把握政策调整的时机、节奏和力度,促使国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
1.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治理通货膨胀
2008年以来价格快速上涨既有农产品、劳动力价格上涨的成本推动因素,也有雨雪冰冻、春节等因素造成的需求拉动因素,还有石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国际输入性因素;既有翘尾因素、春节等短期因素,也有生产成本上升、供需结构变化和体制转轨等中长期因素。在现实中这些因素难以截然分开,因此需要审时度势,综合运用财政、货币信贷政策和相关的公共规制政策,针对不同类型的通胀因素加以治理。鉴于本轮价格上涨主要是成本推动型和结构型的,因此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农业生产、保障基本生活品供给和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方面的作用。同时发挥货币政策抑制总需求过快增长的作用,从紧的货币政策将有利于防止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和投资大幅反弹,有利于稳定全社会的通胀预期,避免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向需求拉动型通胀的转变。对国际输入型价格上涨,则应当完善避险机制和市场平抑手段,主要倚重汇率政策和物资储备制度,严格控制经常项目下非贸易活动或以贸易活动为掩护的灰色外国资本流入;继续坚持人民币升值方向,把握升值速度;建立重要进出口商品如石油、粮食、金属等的物资储备和价格调节制度。对体制转轨型价格上涨,既要坚持完善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又要考虑社会承受能力,把握好价格改革的时机和力度,并应着力维护市场竞争秩序。
2.货币政策应坚持从紧基调,根据实际需要适时、适度灵活调整
2008年的经济、金融形势较2007年更为复杂。国内实体经济领域除面临经济过热风险外,还面临物价上涨压力;虚拟经济领域则出现房地产市场交投低迷以及股票市场的持续下跌。此外,美国次贷危机仍在扩散,美国和世界经济贸易走向充满变数。在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由于投资反弹造成经济过热的风险以及全面通货膨胀风险依然存在,货币政策不应改变从紧基调,但由于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在具体政策操作时,应根据实际需要适时、适度灵活调整。为达到控制货币供应和信贷过快增长的目的,可运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窗口指导等数量型工具。在价格型工具运用方面,加息是改变目前我国实际负利率、稳定物价预期的有效措施,但中美利差逆转使得我国利率政策工具使用受到很大制约。此外,利率和汇率调整不但要考虑到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要考虑到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影响。在利率政策操作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让汇率政策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同时,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严格控制国外短期投机资本的流入,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
3.完善稳健的财政政策,改变国民收入增长格局
2008年是新一届地方政府执政的第一年,通过财政扩张实现投资冲动的动机比较强烈,更应强调财政政策的稳健性。在保证财政支出总量适度增长的前提下,重点加大财政对交通、电力、供水、供气等设施的灾后重建投入,加快灾后重建进度,加大对灾区居民的救济支出和低收入居民的社会保障支出。
把财政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密切结合起来,改变国民收入分配向企业和政府倾斜的格局,加大向劳动者和居民户分配的份额,让人民更好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财政增收部分应更多地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倾斜,通过增加政府公共服务开支,改变居民的谨慎性消费预期,促进居民扩大消费。继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更大规模地开展廉租房建设,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公用交通等方面的投入,特别是要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4.把握人民币升值的节奏,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管理
截止3月27日,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已达4.16%,相当于去年全年升幅的近60%。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调整对外贸易结构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但由于面临不断恶化的国际环境,美国、欧盟、日本经济增长放缓;国内方面能源资源与运输价格上升,资金供应偏紧以及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合并、新劳动法的实施和其它外贸政策将对出口企业生产成本产生较大影响,这些因素对出口的综合影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应该准确把握人民币升值的节奏和力度,避免出口增速出现过快下降,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强的不利影响。
同时,针对人民币升值可能加剧“热钱”流入的现实,应进一步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和管理。一方面要调整国际收支的统计方式,区分居民和非居民的行为,另一方面要在加强对外资进入房地产状况的监测基础上,尽快出台有关管理办法,加强海外房地产资金流入的监管。进一步细化对于流动性资本跨境移动的管理。根据外汇市场的发展状况和资本有限流动的进展,有必要时采取跨境资本交易税和无息存款准备金要求,以进一步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管理。(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撰写)
|